城镇化承载压力显现 小城镇人口向中等城市看齐
2013-06-13 09:31:14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两条“供地线”吃紧 小城镇用地受限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用地吃紧,是由我国目前用地分配格局所决定的:我国城镇用地主要有两条“供地线”:一是国家年度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地区城镇土地供应的主渠道,目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中供应严重不均衡。以重庆为例,“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下达给重庆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平均为15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93%用于保障重庆主城区和30个区县城用地需求,而900多座小城镇获得的指标仅占7%。由于用地紧缺,不少小城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万人,完全可以比肩一些中等城市。 以渝西经济大区江津区为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该区可获得国家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平方公里,其中68平方公里落在江津城区,用于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分到区内24个镇街指标平均约0.5平方公里。 江津区国土局耕地保护科科长周思恒说,由于缺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区内不少乡镇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基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年无法改善,少数中心城镇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万人左右,连带引发小城镇房价高企、学校大班制、基层医院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 而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方面,由于这一指标由地市一级统一调剂,大部分指标被调走,留在小城镇的比例偏低。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级政府都有“抢地”冲动,地市一级政府对本区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有决定权,这些指标大部分以保证重点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导向,而不是用于提升小城镇空间人口承载能力。 现行的城镇用地分配格局,导致小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紧缺,并变相产生出不少土地违法利用现象。半月谈记者曾在河北、四川、重庆一些地区调查采访发现,由于土地供应紧缺,一些基层政府纷纷推出各种“变通”做法,违规、违法用地,成为目前土地资源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通过以租代征方式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或征占耕地,有的地区出现了大量由多家农户甚至部分村庄土地“出租”给开发商搞商业住宅的现象。 二是以小城镇建成区拓展的名义,在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将农村集体土地改为国有建设用地,一些城镇建设用地项目甚至无视法律规定,未批先用、少批多占或者边报边用。 三是在现行土地政策的“灰色地带”上做文章。在一些地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行的是“先占后补”的模式,政府占地在先、是刚性的;补地在后,是柔性的,经常是“只占不补”、“占优补劣”、“多占少补”,很难保障补地的数量和质量。 |
相关阅读:
- [ 06-09]大陆城镇化催生商机 台商或遇大好机会
- [ 06-07]厉无畏:中国经济仍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空间
- [ 05-28]姚景源:增长潜力与空间恰是我们发展的良机
- [ 05-28]耶鲁大学学者:中国抓住真正的机会正当其时
- [ 05-27]发改委负责人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靠改革
- [ 05-25]城镇化四大误区:从GDP崇拜到城镇化率崇拜
- [ 05-24]专家称中国城镇化发展会给中德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 [ 05-01]中国人喜欢攒钱 储蓄率高达50%以上消费增速回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