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非遗保护被疑劳民伤财或借以生财 如何走出怪圈

www.fjnet.cn 2013-06-10 08:15  胡文臻 来源:中新网 我来说两句

对话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文臻

《法制日报》记者      余 飞

对话动机

两年前的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被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座里程碑。如今,两年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此前,他的团队曾对一些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对话

“浙江省宁海县的前童古镇,是一个文化元素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此前,我们在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时,围绕前童古镇,制订了一套非常翔实的保护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以前童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为载体,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说是交易,其实是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交流平台,通过每年一次的博览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因为发展、推广,就是最好的保护。这个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遗憾。”

刚进胡文臻的办公室,他就谈起了之前调研时的一件事,惋惜之情不经意从他的话语间流露出来。

有不少地方领导认为非遗保护不赚钱,没有意义。甚至有个别地方领导认为非遗保护劳民伤财

记者:刚才您所提到的“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似乎很少被提及。“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特殊性吗?

胡文臻:平常我们接触较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形态上的说法,我们现在说的“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形式概念。简而言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策层面的,而“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将各种非遗保护落到实处。

记者:之前,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时常会提及经济利益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有不少评论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而忽视非遗保护。从您刚才谈到的例子看,在前童古镇搭建一个非遗交流平台,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可能带来经济利益,也有利于非遗保护。您所提到的因“种种原因搁置”,是否有地方政府不重视的因素呢?

胡文臻:前童古镇这个例子比较特殊,有重视也有不重视,所以导致计划搁浅。但是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的确有不少地方领导认为非遗保护不赚钱、没有意义,有的地方领导甚至认为非遗保护劳民伤财。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在一段时间里,有的县不重视文化工作,文化局局长基本处于边缘状态。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下了很大力气,有些地方将这一部分工作纳入考核,但出现了新问题,就是文化部门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盲目迷信非遗的利益功能,这种过度商业化其实是一种破坏

记者:目前还存在一种情况,一些地方将非遗保护异化成旅游开发,非遗成了工具,保护倒退居次位。

胡文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文化产业时,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做文章。由于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商业化的集团利益和企业个人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迷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功能,尤其是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于依赖,出现短视现象。

一些地方政府及利益集团形成了一种利益链关系。利益相关者从启动保护工作开始,专项资金到位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等名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移位甚至改变文化形态,这种过度商业化改造其实是一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原生态痕迹被利益者和地方政府行为所滥用,为了地方庆典、应对上级检查、迎合游客胃口,将原生态的文化进行异化处理。如一些地方的传统表演节目,将歌舞的形式和风格内容全部改变,甚至加入不健康内容等。

记者: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靠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的,像皮影、老腔等,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大力培养传承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是否要容易些?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