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超越“天府之国”的人居梦想

www.fjnet.cn 2013-06-07 15:43  蒋作平 杨迪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

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即将举行,世界目光再次聚焦成都。这座拥有1400多万人口、有“天府之国”千年美誉的西部中心城市,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正变得越发重要。

  财富全球论坛的举行,又将开启这座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当今成都正沿着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的“四态合一”路径,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宜人城市,用未来城市的魅力蓝图寄托“美丽中国”的人本梦想。

  以“产城一体”推进“两化”互动,让城市形态更加现代,业态更加高端

  “宁要城南一张床,不要城北一套房”,这句话道出了成都市发展失衡的现状:城东、城南、城西都有了现代化的雏形,而城北却是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的区域,与成都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极不匹配。

  过去十年,成都率先在全国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力图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如今,面对城市二元结构难题,成都启动“北改工程”,将用几年时间投入3300多亿元,通过改善城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城北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传统业态转型。

  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基础设施,仅仅是成都立城优城的开始。只有走“产城一体”的发展之路,才能避免重蹈空心城镇化、片面城镇化的覆辙。去年起,成都把“产业倍增”列为重大兴市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计划用4年左右实现工业增加值率先倍增。

  同时,成都紧贴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新区,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在中心城区,则以城市综合体为依托,沿交通轴线形成城市的“商业走廊”,引导人口重新布局。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城市建设,‘宜人’为本。”以此为目标,成都还把“交通先行”摆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大规模改造扩容城市道路,大兴轨道交通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标本兼治解决城市拥堵难题。成都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目前已达到37.9%,到2015年将力争达到50%。

  实体呈现巴蜀文化守住成都根脉,城市文态更有特色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风靡全球,让成都市深入思索文化产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文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

  “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黄新初认为,如果城市历史文化的“根”断了,城市的魅力也将随之丧失。

  因此,成都格外注重历史街区、文化廊道和天府古镇群建设。在“北改”中,成都把驷马桥、天回镇、九里堤等地点深厚的历史渊源融入到建筑设施当中,以雕塑、篆刻等实体形式,让城市的历史文化走出书本、博物馆,跃出人们的脑海。

  “一座城市实质就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由人口、产业、生态、文化多个系统耦合成的有机体。”黄新初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应当让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得到有序传承和有效开发。

  环城生态区筑起“生态屏障”“城市绿肺”,城市生态更加优美

  今年5月底,成都锦城湖和白鹭湾生态湿地正式向公众开放,成都市规划的“六湖八湿地”环城生态区初露芳容。

  到2017年,成都要在绕城高速内外各500米的范围内建成六个大型湖泊、八处生态湿地,规划总面积约187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和湿地遍布成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如同为城市戴上了一串80多公里长的“翡翠项链”。

  “天府之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如今,成都市再次提出“治水兴城”,通过环城生态湖泊水系的打造,将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高到6%。

  这也将刷新特大城市科学布局的新格局:环城生态区如同一道“生态屏障”,以绿色分隔了城市组团,避免城市如同摊大饼般无限扩张,实现“城区五百米见绿、有条件地区千米见水”的生态建设目标;未来城市将采取“走廊+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各个组团之间采取快速通道连接起来,保留由自然山水、景观农业、人工绿地构建起的大面积绿色开敞空间,实现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态的科学配置。

  “成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更是子子孙孙的。环城生态区将给成都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黄新初说,成都要以长远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量,以适度超前性支撑城市未来的发展。新华社成都6月4日电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