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花甲老人为寻江豚“避难所”奔走3年打动中科院

www.fjnet.cn 2013-06-04 11:16  孟俭 来源:中国江苏网 我来说两句

3年后 不懈努力终获科学家重视

“3年中,我没间断过与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的交流。”陈宜林表示,几年来,他不知与专家交流写了多少信,每一封信都得到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等专家的认真对待。

在信中,陈宜林一再建议,现在包括武汉天鹅洲以及镇江的保护区,现状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单几处这样的保护区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建议在扬州廖家沟建立一个后备的江豚保护区。

“非法和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水闸和堤坝建设,是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陈宜林说,廖家沟水域自古就是豚类活动区,至今还有豚活动的踪迹。这里既有江水海潮,又无航道通行,更无工业污染,江面宽近1000米,长度达20公里,适合江豚生活。

3年的呐喊,终于打动了中科院水生所的豚类保护专家并引起重视,王克雄近日给陈宜林回信说,本月初会有专家前来对廖家沟水域进行考察。

不放弃 余生将继续投入江豚保护

提出将廖家沟作为江豚的“乐水”,陈宜林列举了“十大理由”,除了水域环境等因素外,他觉得,建江豚保护区,可谓一举两得,既保护了江豚,又增添了旅游资源。陈宜林设想,扬州是一座旅游城市,廖家沟江豚保护区也可打造成江豚观赏区。

陈宜林对江豚保护关注,也令科学家们感动。王克雄在给陈宜林的回信中称:“若各方面条件都具备,按您的建议,廖家沟水域不失为一处迁地保护的后备水域。”

对于即将到来的专家考察,陈宜林很欣慰:他3年的奔波努力没有白费。

陈宜林表示,不管廖家沟水域最终是否适合,他的余生,除了挖掘船村文化外,其余时间都会投入到江豚保护中。记者 孟俭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