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遇阻碍顽疾难除:一车年内换40轮胎
2013-05-27 16:53 陆文军 王骏勇 凌军辉 代群 席敏 任峰 叶超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五大痼疾阻碍 本刊记者通过采访梳理,发现主要有五大原因导致公车改革难以深入推进。 首先,“官本位”文化抑制公车改革动力。公车改革难以实质推动,与干部的特权意识密切相关,不少地方干部向记者坦言,用公车不仅是实惠,更重要的是体现身份地位。 一些先期启动车改的地区,因此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如启动9年的贵州车改,依然只在遵义市汇川区“独唱”,长期推广不开。 其次,公车日益“专车化”,风气上行下效,加大改革阻力。 根据目前公车使用相关规定,只有高级别领导才能配备专车,其他公务用车理论上只服务于必要的公务活动,而不专门服务于某个特定人。但实际在各级各类单位中,大量公车“专车化”,直接导致脱离监督、私用成风,改革可能触动的利益进一步固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献说,十多年来,专车的扩散面越来越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车支配权,肯定掌握在少数的领导层手上,导致很多正常公务活动反而用不到车,“‘专车化’打破了原先的公务车调度制,让各种公车腐败无所顾忌,如果改革不取消专车,这个坑永远填不满”。 第三,车改补贴过高,成为变相福利。目前各地的车改试点,大多采用货币补贴的方案,即按照级别制定车补标准,按月发放,节约归己,超支不补。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方式一直存在“特权赎买”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地方定出过高的车补标准,导致公众降低对车改的信任度,甚至“逼停”部分车改试点。 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7月,由于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获车补8万元的消息被曝出,高额补贴引发民意沸腾,导致已实行一年多的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被叫停。近期温州车改中最高补贴3100元依然受到社会质疑,“变相福利”实际上阻碍了大范围车改进程 第四,监督惩戒不力。公车规模膨胀、私用泛滥,重要原因是多年来对于公车违规使用缺乏刚性制度约束,更少有严厉的惩戒。 叶青认为,不少地方加强公车管理监督的手段不少,但实效不大。即便查实公车私用,一般也只是罚款、教育等,威慑不够。 第五,以保护国内汽车产业为由增购公车。据有关资料,国内每年公款更新车辆支出在一千亿元左右,一些地方还采取以公款采购来保护支持地方的汽车产业。 |
相关阅读:
- [ 05-27]山东首次公开省级“三公”预算 公车费用4.96亿元
- [ 05-27]陕西出台空气污染应急方案 重污染日停部分公车
- [ 05-23]浙江平阳公车改革十年乱象依旧 顽疾为何难除
- [ 05-15]湖南衡阳质监局:正副科长互咬事件正外围调查
- [ 05-12]公车采购“自主品牌不低于50%”被指流于形式
- [ 05-11]小伙在公共汽车上打晕司机 市民跟踪追击3公里
- [ 05-09]湖南洞口政法委书记“私驾公车”肇事被立案调查
- [ 05-06]新疆阿克苏明确规定新购公车一律国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