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浙江平阳公车改革十年乱象依旧 顽疾为何难除

2013-05-23 08:37  廖小清 丁志峰 黄剑萍 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核心提示:

“车轮腐败”牵动着公众神经。当前,我省各地都在花大力气治理公车乱象,其中,平阳县10年内连续进行三轮公车管理改革引起各方热议。他们为公车制作统一车牌、安装GPS定位等做法,把公车使用置于阳光下。

这些天,平阳县林业局森林警察大队负责人吴某在同事面前有些抬不起头。

前不久,吴某开着单位的车子到温州市区接朋友一道去吃饭。不料,这辆公车私用的路线被车载GPS全程记录,清楚地显示在县纪委的电脑上。结果,吴某不仅被扣1000元奖金,还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单位分管领导也因此被约谈和批评教育。最令他难堪的是,这事还毫不留情地被当地媒体公布。

今年3月,平阳县750辆公车,不仅安装了GPS,还在车门上统一喷涂单位名称和“公务用车”字样。为了治理公车私用,10年间平阳经历3轮公车管理改革,这些做法能否有效遏制“车轮腐败”?记者日前赴平阳采访。

新鲜:

公车统一穿“制服”

“马路上的公车一眼就认得出,车上都写着呢。”近日,有网友拍了一张公车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评论。照片上显示,该轿车的车门打上了“平阳县鳌江镇人民政府公务用车”字样。

如今,在平阳县,老百姓一看汽车的车牌和车身,就知道是否为公车。平阳从今年3月开始,对车改单位保留的车辆以及暂缓改革单位的公务用车,统一喷涂所属单位名称以及“公务用车”字样。

“这样做是为了让公众来监督公车私用的现象。”据平阳县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公车改革管理不仅动员百姓监督,还用上了高科技设施,给每辆车装上GPS,实时监督每辆公车的去向。

9时50分,一辆车牌为浙CCG619的车子从平阳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出发;12时30分,汽车到达永康市一家酒店;次日零时5分,汽车回到平阳县城……

4月21日,周日,平阳县纪委党风廉政室主任钱云勤像往常一样打开GPS系统。画面上,每辆公车的位置一目了然。一辆车牌为“浙CCG619”的公车行车轨迹特别快,不一会儿,汽车已从高速公路驶入永康市境内。

钱云勤翻开这周的《非工作时间公务用车报告表》,发现这辆公车没有报批。根据规定,全县各单位双休日和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使用公车,必须填写出车事由并经单位领导审批,同时还要提前两天报县纪委党风廉政室备案。

面对纪委的调查,加上GPS的行车记录,平阳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叶某不得不如实交代。原来,那天叶某在金华参加同学会后,让驾驶员来接他,以为偶尔用下公车问题不大,没想到被逮个正着。叶某不仅被扣了奖金,还作出了书面检查。

乱象:

权力滥用常发生

今年3月以来,平阳县纪委仅发现两起公车私用行为,也没有收到群众举报。钱云勤告诉记者,与前两次公车改革相比,这是这些年公车改革取得的最好成绩。

面对“车轮腐败”的顽疾,平阳历经10年公车改革。2004年,平阳首次试水公车改革,在车前挡风玻璃贴公车标识。到2007年,公车的车牌统一制作成“浙CCG”开头,最后一个“G”字母代表公车的“公”字。直至最近一次的改革,尽管力度越来越大,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违规事件仍有发生。

记者翻开一叠公车私用的处罚单,公车私用情况可谓乱象丛生:县粮食局的公车驾驶员陈某,在周末用公车接送孩子;县招商局领导杨某,擅自将公车借给亲戚驾驶去购买火车票……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去年3月1日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司机金某私自驾驶公车,因车速过快造成3死1伤的悲剧。

“车轮腐败”为何难以根治?见证3轮公车改革的平阳县纪委常委刘德贤感触颇深。他说,平阳首次车改实施不久,少数领导干部就出现公车私用的苗头,时常撕下公车标识偷偷使用,躲避群众的监督;第二轮车改时,虽然群众一看车牌就能分辨出是否是公车,但范围只局限于平阳地区,甚至连本地居民也不一定知道,加之监督手段有限,一些人仍然违反规定。

刘德贤介绍,平阳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查处的公车私用行为有40多起。在这些公车私用的案例中,主要是领导干部及其亲戚和司机私用。他认为,公车腐败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是一些领导干部和驾驶员心存侥幸,少数人把公车当成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存在权力滥用以及公权作祟的心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官员心中确有这种心态:公车代表着身份,官员出行就应该公车接送,不少人甚至“无车不出门,无车就办不成事”。

总结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平阳今年启动的第三轮公车改革,试图有针对性地遏制和减少公车私用。刘德贤说,给公车装上GPS,主要是方便内部监督;而在车前门统一喷涂单位名称和“公务用车”的字样,则是发动社会监督。

顽疾:

尚待破解问题多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平阳县在节假日期间,酒店饭馆、娱乐场所以及旅游景点等地,已很难见到公车的影子。

平阳县一位党政办主任告诉记者,由于公车亮明正身,给了群众知情和监督空间,这对干部的心理产生了时刻被监督的压力,想利用公车进行私人应酬或动用公车办私事都得掂量掂量,免得随时被举报和曝光。

在网络上,平阳的公车改革也引起一番热议,有网友投以“鲜花”,也有人拍了“砖头”。大部分赞成者认为,公车亮明身份,是防止“车轮腐败”,接受群众监督的一个好方法。但也有人认为,一些公车腐败行为,不会因为公众知道它的身份而收敛,反而会出现开“霸王车”、“特权车”等现象。“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法部门无法管住所有公车的使用情况,而且光靠内部监督,难以杜绝公车私用。”网友“上书房行走”认为,最新一轮的公车改革,虽然技术上有进步,管理尺度还是在原地踏步。

今年,中央“三公”经费预算显示,公车支出高达55.2%。公车的费用开支具有难控性,增加一辆公车,就意味着要增加司机、油耗、保养、保险、停车、路桥费等各种成本。专家直言,如果公车费用减不下去,“三公”经费就难以得到根本控制。

纵观国内外,各级政府也都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遏制“车轮腐败”。在美国,公车既安装GPS又有特殊标志,方便公众监督;在香港地区,最高级别官员公车车号媒体都掌握,公车使用随时随地受到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我省,衢州规定,领导干部在一年内两次私驾公车一律免职;台州路桥区则利用警方在各个路口的摄像头,抓拍公车私用的行为。

专家认为,解决公车私用问题,减少公车支出是基本,更要从深层次上杜绝特权观念。公车私用频频发生,表面上是预算不透明,缺乏监督,根子上是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打造阳光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是公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记者在采访时,平阳一些机关干部对公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是抓落实,要对所有领导干部的公车一视同仁,出现违规现象一律严格查处,不能因领导干部职位高低而区别对待。而且,有关部门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制度和监督同时发力,才能标本兼治。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教授周汉华:公车改革总是推不下去,直接的动因是官本位文化作祟,公车的使用者认为公车是一种身份和待遇的象征。因此,遏制“车轮腐败”关键是领导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意识。如今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能够产生巨大的倒逼作用,给政府造成压力,对公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记者廖小清 丁志峰 黄剑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