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汶川见证“中国力量”--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2013-05-13 11:49:40 刘裕国 王明峰 田 丰 朱卫禄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走进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映入眼帘。规划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的场院,村门旁一家名为“玄郎人家”的农家乐里,游客品茶品茗闲聊。

玄郎村是汶川灾后异地重建的一例。在江苏武进的援建下,从新址破土动工到农房全部建成、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只用了半年多时间。“2010年1月8日,422户居民过年前全部搬入新居。”村支书孙秀华感佩至深。

“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汶川,来自珠海的工程专家张彤被称为“拼命三郎”,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张彤骨折动了手术,右小腿里夹着一块钢板,仍然每天拄着拐杖到工地。

在北川,提起崔学选的名字无人不晓。他是山东潍坊市原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也是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第一任组长。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学选的身体就出了问题,为了坚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北川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同事劝他回山东治疗,崔学选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两万多群众还盼着早点建好新房子呢!

崔学选终于病倒了,弥留之际,仍然牵挂北川。已经无法说话的他示意女儿拿来纸笔,艰难地写下一行字:“回北川,给孩子(指孤儿姊妹)钱,叫她们(指妻子女儿)去,这事重要。”

5年来,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灾区,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一道,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援建结束了,帮扶远没有结束。

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院长陈荣久将其归因于北京“后援建时代”的持续帮助,“北京不仅仅援建一所漂亮的医院、提供一批先进的设备,更是提供了顶尖医疗资源的制度化对口援助。目前,北京来的对口专家,医院常年保持6人左右。”

发展振兴,美好家园,感恩奋进展开梦想翅膀

“因为有你,驱散阴霾;因为有你,生命之花再度重开……”2011年央视春晚上的这首《因为有你》,表达着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

回首艰辛来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汶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进程如影相随,已深深融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如今行走灾区各地,不时会发现“许昌新村”、“辽宁大道”、“重庆路”这样的新地名。每个地名背后,都有许多感人故事;每个地名本身,都在诉说灾区人民对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铭恩、报恩,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流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诉诸行动的责任。

芦山强烈地震,汶川震感强烈。灾难降临,汶川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救灾经验,让我们去吧!”汶川震中映秀,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救援。

20日上午11时,由民兵抢险队、山地救援队、医疗救护队、心理抚慰队等组成的汶川县救援队集结完毕,130余人赶赴芦山。

绵阳市火速派出600多名医疗救援人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33台重型机械,先行奔赴雅安灾区。随后,5辆满载救灾物资的汽车疾驰灾区,物资中包括500顶帐篷、2000件饮用水及2000件方便食品等。

不只是汶川,不只在省内,四川人感恩的脚步,早已遍布全国。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四川甘孜州的49名医护人员成为首批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总队派遣的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舟曲的部队。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四川消防总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市等纷纷派出救援人员,还有不少四川志愿者赶赴震区。

感同身受,知恩图报。

2010年7月,玉树州民族中学的1600多名学生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复课。为了让来自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有最好的学习环境,八一聚源中学师生一个月内两次搬迁。

2011年初山东大旱,四川迅速调配77台(套)大型钻探设备、845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山东旱区。

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洪灾,四川什邡籍在京人士和什邡企业家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划拨120万元“暴雨灾害救助”。

怀感恩之心,立奋进之志。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县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这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信心,道出了灾区人民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北川县开坪乡龚兴兰和丈夫创业养猪,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接连遭受“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特大泥石流沉重打击,损失百余万元。

坚韧的农家妇女一次次擦干眼泪,“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一切从头再来!”如今,龚兴兰已在北川成立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占地44亩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1000多万元。由此喜获“中国青年创业奖”的龚兴兰,如今的梦想是“帮扶带动附近农民养猪致富,让更多的人吃上北川的绿色品牌猪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