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5月12日电(记者 何蒋勇 徐小勇 实习生 林波)今年正值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被世人发现40周年。1973年,当地群众罗春华最先发现河姆渡遗址,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以母系氏社、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为重要特征的河姆渡遗址呈现多个“考古之最”:长江流域首个远古遗址、国内唯一星体集群遗址、最具海洋文化特征遗址。
40年后,遗址的发现者、发掘者、见证者再次聚到了一起,老朋友相见分外亲切,也格外感慨。85岁高龄的发现者罗春华向记者声情并茂地描绘着发现河姆渡遗址时的情景;河姆渡遗址考古队领队刘军则感叹,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发掘过程留有很多遗憾。
85岁老人回忆发现之路
作为发现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40周年之际,85岁高龄的罗春华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回到了遗址现场。
老人的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看起来依然很好。他告诉记者,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大清了,但是当年发现遗址时的情况,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973年春夏之交,当地群众为了赶在梅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排涝站基础工程,日夜赶工。就在他们挖到1米多深的时候,开始遇到了麻烦。一些杂乱的东西和石头影响了施工的进度,村民们开始抱怨。再往下挖时,又陆续发现鹿角、象牙等物。
“我感觉这是老祖宗的地方。”时任公社副书记的罗春华回忆说,当时最让他感觉特别的是,挖出的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稻谷,没透空气的时候颜色很漂亮,但一遇到空气就变灰了。
罗春华还发现,泥土中混杂的东西与一般的碎石块不一样,这些东西好像是有人加工过。他挑选了一些有加工痕迹的石头,很快送到了专业考古人员手上。
考古工作者很快赶到现场,经过考证,一处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得以确认。
领队感叹遗憾多
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军,是当年主持河姆渡遗址考古的领队。他告诉记者,河姆渡文化遗址包含四个文化层,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许多重要发现。
据介绍,出土的骨、石、木、陶等文物达6000多件,许多文物,像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艺术品,价值极高,堪称国宝。遗址中还有远古水井和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与典型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房屋。
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结果显示,这里埋藏着人类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近两千年的一段历史。刘军回忆说,当时考古人员听到这个结果都十分惊喜。
不过,刘军心里却对几十年前的那次考古发掘留有很多的遗憾。
“很多珍贵资料没能通过彩色体现出来,当时只有黑白照片,反映不了当时的面貌。”刘军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没有留下珍贵的彩色照片非常可惜,即使黑白照片也不是说想拍就拍的。
还有一件事让刘军至今耿耿于怀,当时传统的野外考古仅仅主要提取较粗大的那些容易提取的各类遗物,没能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阐释各类文化遗存的“全”信息和“潜”信息。“如果当时采用了淘洗技术的话,会留下更多的文物。”
馆长认为原始社会并不野蛮落后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当地政府就启动了河姆渡遗址的有序保护与博物馆建设,为此迁走了遗址上的43户居民和3家企业。
1988年,余姚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总体规划》。为一个史前文化遗址单独编制发展规划,河姆渡遗址走在全国前列。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融入了很多河姆渡遗址的元素。据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博物馆成一个飞鸟造型,以呼应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整个建筑也沿用了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特点,采用架空的方式,用460多根柱子支撑起博物馆。
据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万里介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馆20年来,已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300余万人次。”
邵九华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首任馆长,在这里工作多年,他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原始社会并不野蛮落后。“没有来过河姆渡的人,都把原始社会想象得非常野蛮、落后,好像那里的人跟着野兽后面奔跑来追逐野兽,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日子。”
邵九华判断,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应该非常好,虽然当时的文化知识、生产技术还是非常落后,但是在河姆渡这块能够为他们提供无穷无尽食物的地方,河姆渡人应该过得非常愉快。
2009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政府公布《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河姆渡遗址保护步骤皆遵此一步一个脚印地科学实施。新世纪初开建的占地50万平方米的河姆渡原始生态园,复原依山傍水、沼泽湿地的先民生活环境,园内杂草丛生,绿树成荫,野生动物穿梭其间,古朴野趣,犹如进入远古时代,为河姆渡遗址可持续利用创造广阔天地。
最新成果表明,遗址聚落布局依山傍水;超日常规格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可能具有礼仪性质,是村落核心,而长排房式的日常居住区布置在其周围;长排房前面有食物材料加工场地;村落以木构寨墙和环壕式河道为围护设施,与村外农田区、采集渔猎区等分隔;正规墓地可能布置在村落外围一处山丘坡地上;村落间相距约5至10公里……
河姆渡遗址发现40年来,出土文物数量庞大,考古价值高,学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歇,成果丰硕,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参照和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