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从自建牧场到海外建厂 国产乳业酝酿集体逆袭

www.fjsen.com 2013-05-04 10:22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从自建牧场“净化”奶源到海外建厂抢奶源 国产乳业酝酿集体逆袭

5年前,“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三鹿应声倒地,国产乳业普遍遭遇信任危机,原本充满生机的产业,一夜之间近乎坍塌。洋奶粉趁势抢滩中国,并受到中国消费者追捧。不过,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奶粉限购措施,消费者在无所适从之际,国产乳业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记者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国内乳业目前面临三大问题: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还原奶”、“皮革奶”等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大大降低;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偏低,饲料成本偏高,导致国内原材奶价格远高于新西兰等主要奶源出口国;洋品牌步步紧逼,尤以婴幼儿奶粉市场为重,洋奶粉在绝对垄断高端市场的同时,还在布局二三线市场,蚕食国产乳业为数不多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近年来国产乳业一直在反思并寻找突围之路,“先奶源后市场”、“自建牧场”等发展模式逐渐受到青睐。沿着这样的思路,本土乳业巨头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纷纷斥巨资自建牧场,有些企业甚至到海外建厂,抢占国外优质奶源。

一位业内专家说,部分国家或地区奶粉限购令对国产乳业并没有实质利好,但这不失为国产乳业重塑消费者信心的机会,国产乳业是时候突围了。⊙记者梁敏 ○编辑 衡道庆

困境

信任陷危机 国产乳业“被迫退让”

“sleepymum”是淘宝一家网店店主,她在英国留学工作了10年,3年前开始专门代购英国奶粉。谈起国人抢购洋奶粉的行为,她笑称习以为常,“几个星期前,我家附近超市的英国牛栏(Cow&Gate)4段、5段和爱他美的4段、5段搞特价活动,结果不到两天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周边50公里之内所有的超市都没货了。之后一天,我跑到100公里外的一个镇去买,刚走到奶粉货架旁就看到一个华人推了一车至少20多罐奶粉去结账,货架上那个段位的奶粉被他一次扫光了。”

今年年初,英国很多超市贴出通知,明确提出每位顾客一次限购6罐奶粉,而近来限购似乎有越来越严之势,sleepymum说,有的超市干脆把所有奶粉锁在一个塑料硬壳里,消费者买奶粉必须经由工作人员开锁,以达到限购的目的。

在中国人“大得惊人”的奶粉需求下,除了英国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地均推出相应的奶粉限购措施。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出境抢购洋奶粉,一方面是因为洋品牌在境内售价很高。目前中国境内是洋奶粉售价最贵的市场。正规渠道进来的同样品牌奶粉,在中国境内进场价格能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多出100%。而消费者在境外购买洋奶粉,即便加上运费,花费往往还要低于国内。所以,很多消费者选择了网购、代购这些模式。另外一方面,在一系列负面消息影响下,国产奶粉陷入了信任危机,消费者宁愿舍近求远去境外买奶粉。

而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2008年,当三鹿公司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后,国产乳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数据显示,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乳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乳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1.29%。其中,2008年为0.87%,2009年为-0.98%,2010年为1.56%,2011年为2.1%,2012年为1.5%。

信任危机对国内乳制品企业的杀伤力更为严重,始作俑者三鹿公司破产,其他几大本土品牌2008年业绩也出现巨额亏损。是年,伊利净利润亏损达人民币16.87亿元,光明乳业亏损2.86亿元,而另一家在H股上市的企业蒙牛亏损也达9.5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奶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说,如今的奶业已经不是十年前谁出事谁负责的情况了,而是“一损俱损”,整个行业生产环境恶化,业内如果有2-3家企业出问题,全行业都会受到波及。

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抨击“缺乏信任的国内乳业有些讳疾忌医”,他称,“这个行业比其他行业都要敏感,经常回避问题,很多人本着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的原则,能不谈就尽量不谈。目前整个行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其实适当的信息公开有利于重塑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不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中国乳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王丁棉在业内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谈到中国乳业的发展,他言语犀利,一针见血。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