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如何避免失信的误区
www.fjnet.cn 2013-05-03 06:56 蔡辉 来源:北京晨报 我来说两句
从无条件相信,到无条件不相信,看上去彼此矛盾,事实上却是亲兄弟,都是不动脑子、不负责任的产物。 “在2008年之前,对存在问题作出的种种解释还有人听,如今,不管再说什么,似乎都没有人相信了。”日前,红会一位中层人员对记者表示。(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在多元化社会,“有人不相信”是常态,“没人信”则不太正常。表面看,“说不”是反意识形态的,可如此整齐地“说不”,又令人怀疑:每个个体在做出判断前,是否真的经过独立思考?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泛意识形态化? 多元化是当今趋势,但多元化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序多元化,一种是无序多元化,后者不可持续,前者才是我们期盼的明天。然而,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序从来不是谁设计出来的,逻辑推理一下,或者看别人的好,拿来硬性安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真正的有序,是博弈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推动下,自发生成的。换言之,采取开明的态度,允许更多人群参与其中,则形成秩序的效率更高,维持秩序的成本更低。 相反,人工设计出一条“科学的”秩序,迫使大家遵守它,其代价将是高昂的,因为它取缔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任何怀疑都成了反秩序的力量,只有无条件相信,才能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 从无条件相信,到无条件不相信,看上去彼此矛盾,事实上却是亲兄弟,都是不动脑子、不负责任的产物。事实是,树立多少个“必须信”,就会有多少个“没人信”,而且一旦成了“必须信”,则早晚有一天会沦为“没人信”。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今天,不应再以“必须信”为旨归,面对公众质疑,辩解两句,放低姿态,秀一把诚意,绝非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应更多考虑:怎样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博弈,是否建设好博弈平台? 试想,如果机制更开放,人们能更充分地监督,出了问题,确有人负责,甚至旁观者通过合理路径,也能成为管理者,则质疑又有什么可怕? 越有勇气,就越不怕批评,就越不会寄望于涂脂抹粉等公关手段,相反,如果失去了相应的制度资源,且迟迟不愿改变,总寄望于解释得过且过,那么,真拖到了“没人信”的阶段,则悔之晚矣。 蔡辉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8]欧美巴克莱等七家银行操纵利率案持续发酵
- [ 01-06]质检总局将建质量失信黑名单 重点治理乳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