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芦山多人出现腹泻症状 或因饮用水受到污染

www.fjnet.cn 2013-04-24 06:53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芦山多人出现腹泻症状 或因饮用水受到污染

  23日宝兴县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始消毒作业防止疫情新华社

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3日电(记者周相吉、何宗渝、李健)在灾区,最缺的是水、食品和帐篷。由于道路不畅,灾区最缺的这三样物资不能及时运来发到群众手中。在地震灾区芦山县,一些群众各想办法取水饮用,结果出现部分受灾群众发生腹泻的情况。于是,一场由部队、卫生系统以及民间机构参与的饮水安全保卫战在芦山县城拉开序幕。

记者在位于芦山中学内的医疗救护点发现,从21日上午到下午4时,该医疗点共收治了14名市民,其中有9人腹泻。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的护士夏玉斌介绍说,有3人腹泻比较严重。“从救治登记簿上发现,今天腹泻病人特别多,需要引起注意。”

在芦山县体育馆附近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救护点,当地市民周清告诉记者,她两个女儿都开始拉肚子,前来拿治腹泻的药品,而她自己也开始出现肠胃不舒服。

据医疗救护人员介绍,对于腹泻病人,他们采取对症处理。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告诉记者,当地市民出现腹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饮用水受到污染。“在这个区域当中,停水、停电、信息不通,然后很多人在户外,吃的饮食不规律,出现了一些消化道上的症状。”

经过记者调查了解,当地受灾群众用水的来源主要有几个,一是沿河边的井水,二是从外地运来的瓶装矿泉水,第三个则是芦山县城体育馆里的游泳池。

在芦山县城的由红字会提供的受灾群众安置点里,记者看见王明志一家开始生火做饭。21日的晚餐,他们准备了腊肉和竹笋。王明志告诉记者,洗菜的水来自于体育馆游泳池,做饭用的是河边的水。“游泳池的水是地震前蓄满的,水质还不错。”

记者发现,在芦山县城里,用游泳池的水作为饮用水的群众不在少数。22日上午,在芦山县体育馆游泳池门前,来自芦山县清仁乡的雷代平花了40分钟用三轮车到游泳池取水。“我们用来煮饭,家里的井水非常浑浊,只能用来洗脸洗脚。”

记者随后进入芦山县体育馆的游泳池,在现场,一块告诉市民勿直接饮用池水的告示摆放在水池边。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人员正对游泳池的水进行消毒和监测化验。据介绍,该游泳池在4月20日地震前刚好蓄满水。

都江堰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张均说,当地群众把这里作为一个水源在使用,但这个水源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很多灾民过来淘米洗菜,就直接把这个水源污染了,所以我们给管理方提建议,要加强管理。”

在现场,都江堰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对游泳池的水进行了PH值、浑浊度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浑浊度达到饮用水标准,但游泳池的水PH值一度大于9.5,远大于饮用水6.5到8.5之间的标准,属于偏碱性的水质。都江堰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张均说,长期喝PH值偏碱性的水,容易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

绵竹市疾控中心监测一科科长朱涛则告诉记者,游泳池的水可以用来洗漱,但也必须要烧开才行。“一般我们建议老百姓吃、喝最好用矿泉水。”

事实上,为了保障当地灾民用水安全,包括部队、卫生系统以及民间力量都在采取积极举措。22日上午,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官兵正安放水管,把水从游泳池里抽到专门的净水车上。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志强告诉记者,一台净水车每小时可以处理5吨饮水车、8吨生活用水。“但这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饮水问题。”

在游泳池外围,还有来自重庆中毒控制中心的净水车在作业。记者在现场看见,很多当地群众提着水桶前来取水,当地灾民张菊还利用经过净水车处理的生活用水洗起了衣服,她告诉记者,她家1岁多小孩的衣服已经堆了很多,不得不用干净水洗衣服。

重庆中毒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白江綦介绍说,净水车可以把游泳池的水净化成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两大类。“从21日晚到22日中午,我们给周边的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提供了大概40吨水,解决了他们部分的生活和饮用水问题。”

在芦山县,当地受灾群众还到各领水点免费领取矿泉水,大家排着队,秩序井然,一些人甚至用背篓前来领取矿泉水。22日下午,在芦山县老城区的一处矿泉水发放点,当地群众把一箱一箱的矿泉水搬上三轮车,再分发到各个灾民安置点。

记者22日晚在芦山县城看见,一家来自成都的饮用水净化公司工作人员正忙碌不停地净化饮用水,一些市民拿来的水壶摆满一地。该公司总经理陈仕琴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是中国人,我们发放饮用水不收取一分钱。”

记者发现,虽然有净化水和免费矿泉水不断提供,但居民们的生活用水仍然比较紧张。“现在地下水都是浑浊的,我们只能节约用水,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饮水支援。”芦山老县城灾民杨芝强说。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