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义工:不认同“志愿者给灾区添乱”说法

www.fjnet.cn 2013-04-24 06:39  微博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不要只凭热血去灾区”

5年来,唐先华见证了义工组织的发展。汶川地震时,国人的志愿者热情被极大激发出来,巨大的志愿者群体从全国四面八方赶往灾区,这一年被称之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但是,由于人数众多,短时间内也出现过混乱。

“有些志愿者不专业,反倒给添了麻烦。”唐先华说,一次在北川救人时,一个伤员被抢救出来,一名志愿者去抬人时直接抬了头部,结果颈部折了起来,导致伤员呼吸困难而昏迷过去。这件事情刺激了唐先华,他觉得志愿者必须要有一定专业性,否则好心办了坏事。

最近听到网络上对志愿者不好的一些说法,唐先华说,志愿者为灾区做了很大的贡献,不能轻易否定他们的功绩。不过他也认为做志愿者应该理性。

“不要只凭热血去灾区。”唐先华说,他看到不少志愿者两手空空就到了灾区,回去连路费都没有,还得向当地求助。

他说,志愿者一定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或者需要一个团队培训。这次在芦山,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搭建帐篷,但是围成一堆却不知道怎么办。

他说了一个故事。汶川地震后他率领义工团队去四川理县帮助当地村民,其中有心理援助的内容。一次,一个男人带着小孩在帐篷前,他团队里的一名男青年问小孩他妈妈是怎么遇难的。老唐轻轻踩了志愿者一脚,对方没有理会,继续追问,那个男人当场就要抱走小孩,并且不愿意接受他们捐助的物资。后来他劝了好久,才把物资和捐款交给了这个家长。

吸取了这些教训,唐先华说他每次带人出来都会选择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义工。此次他带领的团队分成了水电组、心理救援组、教学组。

义工组织越来越专业

“志愿者团队应该服从指挥部的调配,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志愿者。”

唐先华说,这次灾区需要从废墟中救援的群众不是很多,开始的时候,他们多数时间是在芦山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等。

22日下午,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他们分一部分人到宝兴县,“那边缺少专业的志愿者队伍”,老唐说。当天晚上他们赶到宝兴,并向当地指挥部报到。

此时,重灾区已经基本都有各种救援队伍,而这些被忽略的偏远山村则成为搜救重点。唐先华要求队伍带上棉被、药物以及一些教材,他们准备至少呆上半个月。

这些工作,他已经在多个灾区实践过。在云南彝良的救灾后期,他也是按指挥部的安排去了一个偏远的山村。“那些天帮他们翻了4万多斤的土豆,老百姓好高兴。”

几年来,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多个灾区的洗礼,中国的义工组织越来越向专业化、团队化发展,一些专业团队甚至开始探索自己解决持续发展的模式。四川绵阳的完美春天志愿者团队,5年来一直驻扎在绵阳,从最开始的帮助灾民,现在转变为服务当地的老人、孤儿等。而一些救援队伍,则以非常专业的技术奔走于灾难现场。

唐先华认为现在的义工组织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经验。

[观察]

民间慈善遭遇“成长的烦恼”

大灾之下的志愿者行动,应该既有温度,又讲科学,不能只凭一腔热血盲目行事,如此才能在目前特定的灾情下,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志愿者应理性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客观环境,服务服从于救人这个大局。

对志愿者有所批评,不是说助人之心错了,更不是说要回到救灾由政府全包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说民间慈善面临“成长的烦恼”,亟待进行有效的自我规范,亟待与既有的救灾体制整合,使民间救援成长为国家救灾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还需要进一步构建统一的救灾资源调控平台,实现对于包括民间力量在内的物资、人员的有效调控,让民间志愿者告别“单打”,接受协调,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此才能更科学、更有效率地发挥民间慈善的力量,实现志愿者个人价值与国家救灾事业的双赢。

事实上,近几年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崛起,其内部管理、对外宣传也日趋成熟,而且民间慈善也渐渐得到各方肯定,舞台越来越大。2010年,有关方面研讨正在起草的“慈善法”时,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明确表态:“慈善的主体是民,而不是官。”今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全国人大批准通过,慈善公益组织等四类民间团体的登记被放开。此外,“免费午餐”等民间慈善项目也得到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形成了慈善事业中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呵护志愿者组织、民间慈善组织的成长,将分散的志愿者的个人行动组织化、规范化,整合于国家既有救灾体制中,积极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舆论环境,促其成熟规范,形成国字号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齐头并进的局面。对民间慈善的捧杀和骂杀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据《东方早报》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