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三公开支9千亿说法捕风捉影
2013-04-19 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2004年“三公”支出1201亿元 该数字属权威发布,但最新数据难提供 “‘三公’不是财政学上的概念,而是从民间流行起来的说法。”李炜光说,“目前中央部门的绝大部分都公布了‘三公’支出的数据,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公布。” 李炜光解释,虽然政府的财政管理上接纳了民间“三公”的说法,但实际统计中并没有这方面的科目。“要公布‘三公’支出,必须把分散在各项支出中‘三公’的数额分别统计出来,这种统计可能不够准确和规范。” 实际上,“三公”开支有“三公经费”和“三公消费”两个概念。 “‘三公经费’是财政上做了安排的用于‘三公’开支的资金,‘三公消费’则包括了财政安排相关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用于‘三公’消费的各种资金,‘消费’的额度大于‘经费’。”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比如出国考察是企业出的钱,到企业去吃请,这些也属于老百姓讲的‘三公消费’,但不是‘三公经费’。” 人民网2006年的报道《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元的说法不实》,采访了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报道梳理了一份财政部预算司提供的2004年公款消费数据:公车数量180万、公车消费1000亿元、公款伙食费172亿元、干部公费出国费用29亿元,三项支出总额约1201亿元。 “1201亿元计算的是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三公开支的额度,而社会所传‘三公消费’,涉及预算内外及其他渠道用于‘三公’的总开支,后者大于前者。”苏海南说,概念不同,统计口径自然不一样,计算结果也会不同。“各级政府要把各种用于‘三公’开支的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计清楚并控制住;此外还应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减少并逐步杜绝非财政资金的‘三公’消费。” “纳税人关注‘三公’,其实是关注政府如何花钱。”李炜光指出,之所以出现多版本的“三公”开支,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全国范围“三公”数据的缺失。截至目前,只有“1201亿”是比较官方的数据。而最近年份的数据是多少,难以统计。 对于各种版本“三公”支出的传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主任孙振虎说:“网络传播是一个舆论场,信息在其中互相传送与接收,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还有对原始信息的解读。个体的转帖等于是对原始信息进行了重新编码,往往带有个体的情绪,并加入了个人的理解,这种理解越来越多以后,原始的信息反而被弱化了。” (董文龙参与采写) (人民网-人民日报) |
相关阅读:
- [ 04-18]教育部今年三公经费预算约2509万 与2012年持平
- [ 04-18]国家外文局今年三公经费预算1069万 与上年持平
- [ 04-18]中国社科院今年三公经费预算2051万 与上年持平
- [ 04-18]中央党校今年三公经费预算770万 公务接待增175万
- [ 04-18]物资储备局三公经费预算2677万 较去年减351万
- [ 04-18]国家粮食局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671.82万
- [ 04-18]地震局三公经费预算5770万 与上年持平
- [ 04-18]住建部2013年三公预算757.49万 比去年增加4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