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复旦投毒案受害者父亲:对嫌疑人没情绪和偏见

2013-04-18 06:53:21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运动场一侧围栏上,一串串白色千纸鹤随风飘动。

受害者黄洋已于4月16日去世,嫌疑人林某已被刑拘。

近日,关于嫌犯目标本为宿舍另一室友“姜成”的传言大量传播。潇湘晨报记者调查发现,受害人黄洋寝室中没有姓“姜”或叫“姜成”的学生。

4月17日晚,黄洋的四川老乡自发组织募捐,并打算将募集的钱交给黄洋父母。当记者电话联系黄洋的父亲黄国胜时,他说,对林某“没有情绪和偏见,一切等调查报告”。

投毒动机:校方否认嫌疑人因学业竞争投毒

中毒入院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生黄洋已于4月16日去世。目前,作案嫌疑人初步判断是同寝室的林某,林某生于1986年,由中山大学本科考至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已被刑拘。林某的作案动机以及更多的案情进展,警方表示由于目前正在调查中,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对网上各种流传的嫌疑人作案动机说法,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在不同的专业就读,在不同的医院实习,两人在学业上没有太大交集。微博上广泛流传的林某因妒忌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只是坊间传言,并非事实。此外,方明表示部分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种类及获取渠道也并未获得公安机关的证实。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学校方面也将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

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运动场一面围栏上,挂满白色的千纸鹤,有上千只。纸鹤上写着“逝者安息”、“一路走好”等祝福的话语。复旦大学研究生会用这样的方式悼念已过世的黄洋。

误杀调查:寝室无“姜成”,第三人姓“葛”

近日论坛微博盛传“误杀说”。

一名叫做“高啸”的复旦学生在网上表示,其实黄洋的死是被误杀,涉事寝室住了三人,是一对中山的(在中山医院实习的室友)闹矛盾。五官科(也称耳鼻喉科医院)的受害者(黄洋)喝水时发觉异味,甚至帮室友换了水、清洗了饮水机。

同时,网友发现,一名可疑人物“诛姜成”,于2012年12月底多次在咨询“N-二甲基亚硝胺”,人们怀疑此人就是嫌疑人林某,意图杀害寝室第三人“姜成”。

4月17日,记者多方打听得知,与林、黄二人同寝室的第三人为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少住在寝室,如今在外实习,名字也不是网上流传的“姜成”,而是姓“葛”(音)。案发寝室楼管理员称,案发寝室已经清空并被封锁。

“不至于在饮水机里投毒去杀一个很少会在寝室里喝水的人。”不少学生也分析。

还有学生分析,林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没有必要到网络上去提问。

同时,记者从复旦校方打听到,黄洋寝室中没有姓“姜”或叫“姜成”的学生。学校呼吁尊重和确保司法公正。

黄洋之父谈嫌疑人“我对他没有情绪和偏见”

经黄洋父母同意,黄洋的尸检已于4月17日进行,尸检结果将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

4月17日傍晚,黄洋的父亲黄国胜称,儿子病情迅速恶化,深陷昏迷都来不及跟自己说句话。目前仍未接到院方通知结果,也没有警方的进展情况。据悉,目前黄洋家属已请好了律师。

黄国胜称,儿子住进医院后,他赶到上海,并在案发寝室借住过一晚,寝室就他和嫌疑人林某住,“他问我‘找谁’,我说是黄洋的父亲,我先主动打招呼的。当晚没有聊其他的情况。”

黄国胜说,“当时看不出什么,他也还好。要等警方先有判断才行,没有证据不能去判断。我不了解这个同学,对他没有情绪、偏见。”

黄家的几位亲属也赶到上海与黄洋父母会合。复旦大学已安排黄洋家属住宿。记者夏盛

【链接】

部分大学生杀伤事件

2006年10月,因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持水果刀将同学刺死。

2008年5月,因为一双臭袜子,武汉工程大学大一男生龚某与舍友发生纠纷,用水果刀将对方刺死。

2011年4月,因生活琐事起争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商学部学生陈某在寝室内持刀砍了舍友雷某5刀。

2012年2月,郑州交通学院2010级学生在宿舍因打牌闹矛盾,一名学生用削铅笔的刀捅死另一名学生。

2012年7月,因贫困补助减少产生积怨,西安一高校大学生张华富持西瓜刀杀死同班同学宓某。

【反思】

敬畏青春,敬畏生命

一项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高校心理部门,更重要的是家长、中小学从小就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在幼儿、少年时期,就种下一颗心理健康的种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