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别充冤大头 “国家账本”如何管住“大手大脚”
2013-03-28 15:47 赵鹏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财政收入数量已经不小了,关键是怎么把这个钱用到刀刃上,使它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专家表示,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加强体制机制约束,管好政府钱袋子,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中国财政收入去年已经到了11.7万亿元人民币,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收入有62亿元,1978年只有1000多亿元。”张高丽说,这个数量已经不小了,“不能把这个钱用去搞重复建设,用去搞产能过剩。所以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钱用好,用到该用的地方。” 重复建设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突出弊端。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存在建设浪费的现象,一些城市大搞形象工程,超标兴建办公楼宇,道路、管道重复施工,投入巨资开发风景区。公共财政支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投向和规模亟待调整和优化。 与此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此外,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用于公款吃喝的开销,据统计每年达到了3000亿元的规模。“姑且不说这个数据准不准确,3000亿元是一笔巨大数字,几乎等于我们0.7、0.8个点的GDP。”国务院参事汤敏称,“三公经费”里还有公款旅游、公款购车、楼堂管所建设等,这些支出需要规范的地方很多。 政府应该把钱花在哪 十八大以来,节约“三公经费”、反对公款吃喝的勤俭节约之风深入人心。相比会场庆典不摆花不喝酒,百姓更关心如何把省下的钱用好。 公共财政更应该投入在什么领域?中国青年报近日通过互联网对69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人首选“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的投入”,74.3%的人建议“重视下水道等地下民生工程建设”;64.9%的人建议“改善城市自然环境”;63.2%的人希望“免费开放更多体育健身场馆”;58.9%的人建议“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也表示,今年财政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同时,将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要注重“花钱换机制” 李克强总理近日强调,未来财政收入很难持续高速增长,而民生等领域的支出是刚性的,这就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且要注重“花钱换机制”,机制建设要尽可能完整,不能“碎片化”,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以减少和避免腐败。 政府不能当冤大头,官员不能成败家子。汤敏认为,国家账本要管好,首先要有规划,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这笔钱怎么用要规划好。其次要有检查,没有建立激励或者惩罚机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仅是政府部门来做这项工作是有漏洞的,最好的办法是增加透明度。财政的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如果由社会来监督就比政府本身的监督要更透明,更公平,出漏洞的可能性也更小一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陈工认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最关键的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对层层承包转包的问题工程追究到底。公共财政在基本建设支出方面,事先要做可行性研究。在细化预算到“建一个大桥到底要多少钢筋水泥,多少钉子”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还有,财政预算应该具有法定性,一旦审议通过后,任何人擅自对预算增减都是违法的。 专家认为,公共财政最终要还权于民,重大建设项目最好引入听证制度,让百姓能真正参与到管理监督中。只有加强制度上的监管,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让经费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钱真正花在刀刃上。本报记者赵鹏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