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呼应三大现实 改作风保障实现中国梦
2013-03-24 17:07 冷葆青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
分享到:
|
财收减速的必然 坚持抓好“八项规定”,才能有效应对我国财政收入可能出现的增速下降局面。 在3月1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年1~2月份,中央财政的收入增幅只有1.6%,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一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有其必然性。居民收入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经过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样在下降,2002年是65%,到了2008年则变成了57%,同时企业收入特别是政府收入比重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中央旗帜鲜明提出要扩大内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大背景下,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然下降。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杆杠效应将使得这一下降可能带来的冲击更为猛烈。目前,我国财税收入总体形势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黄金期”。但是,基层财政困难、大量隐性负债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问题一直引发有识之士的担忧。比如,地方土地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1999~2009年10年间已经由0.09:1上升到0.44:1,翻了差不多5倍。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而且,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可以在规范和统一契税、房产税等税种改革基础上增加一些收入,但短期内地方政府必将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例如,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收入为抵押融资,再投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已经是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于我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拨备,其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提前消化了,但其对于地方政府“钱袋子”可能的冲击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中,土地出让金仅占20%,另外70%~80%的资金是通过土地抵押从银行融资,2011年高达4.8万亿元。因此,1块钱的土地出让金背后,可能还承载着3~4块钱的贷款。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长期化,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旦土地出让金下降,在金融杠杆效应下,其对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冲击将可能更大。 《礼记·中庸》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财政收入形势还不错甚至可以说很好的今天,必须深刻理解中央狠抓“八项规定”落实的意义,只有党政机关过过紧日子,才能为下一步的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准备好足够的“粮草”。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