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首入考核,指挥棒“棒”指何方?——代表委员呼吁改变文化畸形发展现状
2013-03-12 16:21 凌军辉、傅勇涛、张丽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晓夏 黄晓夏 |
分享到:
|
量多竞争力弱,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表达?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一些代表委员说,2009年国家把文化上升为“战略性产业”以来,培育出了方特主题公园、丽水金沙等一批文化品牌。但是,受急功近利、粗放发展等因素影响,部分文化产业出现的畸形发展必须警惕。 “大而不强、输出困难。”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引发代表委员关注。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文化产业占比不足4%,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0%、美国25%的比例。中国每年拍摄600多部国产电影,七成没有机会上映。2012年全国票房排名前十名的电影中,华语电影只占三席。 事实上,相对于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国的文化产品总量并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分析,目前国内文化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一边是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呈现“供大于求”;一边是老百姓找不到好的文化作品,文化需求“吃不饱”。 “各地发展文化的热情可以理解,但文化竞争力不能靠上项目、拼数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曾多次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深感中国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大。“中国要重塑文化内核,不仅满足13亿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要走向世界。” “目前缺乏一种途径和桥梁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桥梁的关键在人。”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欧美很多博物馆的解说员虽然年龄偏大,但文化历史知识渊博;国内的解说员大都年轻漂亮,但往往照本宣科。“文化生产者、传播者的素质,决定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高抒委员认为,一些收视率高、票房好的影视作品,缺乏文化内涵,难以给人积极的、向上的力量。“一个国家需要每年都有几个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凝聚社会精气神!” |
相关阅读:
- [ 01-04]李长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 宣传工作面临挑战
- [ 01-04]李长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 01-01]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 [ 12-17] 首都博物馆联盟倡议书
- [ 12-03]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度考核一等奖
- [ 11-05] 中央宣讲团在蒙皖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热烈反响
- [ 11-05]杨春光:让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基层
- [ 11-01]中央宣讲团莅临广东 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