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首入考核,指挥棒“棒”指何方?——代表委员呼吁改变文化畸形发展现状
2013-03-12 11:52 凌军辉 傅勇涛 张丽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蓝晓梅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凌军辉、傅勇涛、张丽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引发部分代表委员对新一轮文化项目“大干快上”的担忧:文化创意园“有园无戏”,没有创意产品,不能吸引受众,反倒是地产开发红红火火。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提升“软实力”要遵循文化规律,发挥指挥棒的科学引领作用,以强盛文化加快实现“中国梦”! 园区遍地开花,挂“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 借着文化大发展的“东风”,各地文化项目、文化园区开始“遍地开花”。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超过万家,仅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四五年间就建了300多个,乃至于一些区县、乡镇也纷纷开建文化产业园。 “文化园里什么企业都有,同质化倾向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高抒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多为商业办公、休闲娱乐,靠地产开发、收取租金盈利。 在全国人大代表朱瑞莲看来,由于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等原因,一批“投资大、占地多、名头响”的文化项目和产业园市场惨淡,有的“还未建好,已经夭折”。 2012年5月,耗资5000万元、被称作“全国最大古戏楼”的谭鑫培戏楼被曝演出成本高昂,一直处于“有园无戏”状态。宜昌“中国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历经5年工期,最终不了了之。 在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主题公园开建。有的投资上百亿元的电影主题公园,计划建设面积比香港迪士尼乐园大几倍,由于占地多、分阶段开发,被网民质疑是“赤裸裸的房地产开发”。 一些城市热衷搞造型怪异的文化地标,反而成为“另类”。 “我们太急了,以为有了文化公园、文化地标,就有了文化。其实不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认为,文化创新“在质不在量”,核心在于思想、内涵和品质。 量多竞争力弱,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表达?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一些代表委员说,2009年国家把文化上升为“战略性产业”以来,培育出了方特主题公园、丽水金沙等一批文化品牌。但是,受急功近利、粗放发展等因素影响,部分文化产业出现的畸形发展必须警惕。 |
相关阅读:
- [ 03-12]欣闻领导与基层代表同坐“主席台”
- [ 03-12]代表:房价为何会居高不下? 只因房地产最赚钱
- [ 03-12]掂掂农民工代表建议的分量
- [ 03-12]代表委员:独生子女补助应向防老体系过渡
- [ 03-12]农民工代表集体“发声”为草根代言
- [ 03-12]魏岚代表:建议出口配额向制造终端产品企业倾斜
- [ 03-12]“90后”代表铁飞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