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故乡成陌乡——政府工作报告触动中国人乡情
2013-03-08 10:2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晓夏 黄晓夏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寥寥一语,触动了很多人对故乡的感情。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城镇化还要继续,但是一定要有办法,把故乡也留住。 老家,已没有故乡的模样 “我在北京四合院长大。”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宋丹丹说,而现在,老北京的四合院正渐渐消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乡村风貌”,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包括他自己,“我们议论最多的,是城里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老家都变得认不出来了,不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 “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维系自己和故乡的线索在一点点消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说,“回到家乡,景物都变了,这是一种很无奈、很无力的感觉。” 鲁迅在《故乡》中这样写回到家乡的第一印象:“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每到过年回家,这几句话读来,竟然无比贴切。”严锋说,“我觉得,这些年变化最缓慢的,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 城市,只有夹缝中的快乐 洁净的空气、没有污染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些早已和乡村的记忆紧紧联结在一起,恰恰又是不少城市所欠缺的。 有代表委员指出,千城一面,万屋一貌令人不满,这只是表象。核心问题在于,发展是不是必须付出这些代价?旧的是不是一定要用推土机全部抹去才行?农民是不是非得背井离乡? 在外来流动人口数远远超出本地居民的浙江湖州织里镇,记者曾经看到,一对对来自外地的夫妻缝纫工,挤在数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一天工作16小时,闲时的快乐就是看看手机里孩子的照片。 尽管他们对生活有诸多无奈,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回去了,没有地方来钱。”在他们的生活中,经济收入压倒了一切。 缝纫工们把辛苦攒起的收入寄回老家,换来农村里竖起的一幢幢房屋——有的一年到头没有人住,有的只住着老人和孩子。 许江说,其实城镇化的本质是让城里人和农村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并不是一定要用高楼大厦代替小桥流水。但是这个平等的机会又谈何容易?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值得我们借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室主任何星亮说,在美国,除了少数的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完全是一派田园小镇的景象,看不到鳞次栉比的大楼。 “或许,我们能从中获得启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是可以兼顾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的。”何星亮说。 城镇化,要因境而成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前不久在微博上发言,“城市化是个艰难的过程。我进城许多年了,骨子里还是个乡下人。” 严锋说,从潘石屹身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现代化和对田园生活的双重向往,“很多地产商,一边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一边又对农村念念不忘。”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城镇化和农村建设的关系,如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等。 “从鲁迅、沈从文到莫言,光从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历来怀着深重的乡土情怀。”严锋说,“但是,过去的乡愁和今天的乡愁并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担心的是故乡所代表的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状态,还能不能回得来。”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城镇化这个问题,要分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过去生活贫困,追求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蓝天白云碧水,比什么都值钱。 “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消灭美丽自然,是因境而成,而非毁境而就。”何星亮说。 他指出,近五六十年来,西方国家吸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的教训,实施国家乡村化或城镇田园化战略,我们大可不必再走弯路。(参与采写记者:章苒、全晓书、姬少亭、张遥、李志晖、娄辰、李妍) |
相关阅读:
- [ 03-07]政府工作报告以民生为重 百姓期待有更多生活保障
- [ 03-07]基层代表“圈点”政府工作报告
- [ 03-07]两会新华时评:让老百姓得到更大实惠
- [ 03-07]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成就令人瞩目 发展蓝图催人奋进
- [ 03-07]解放军代表审议政府报告 加快推进国防军队现代化
- [ 03-07]国际社会聚焦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长目标合理
- [ 03-06]温家宝:希望国家越来越美好 人民越来越幸福
- [ 03-06]3月6日热搜词:发改委发布会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