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国家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努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013-03-06 12:3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3月6日(星期三)上午10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这几年经济结构在优化,我们也注意到突出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产能过剩,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很多,今天请张主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中国的产能过剩现在到底处于什么状况,这究竟是一个国家调控的问题还是市场自我调节的问题,我们要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才能够切实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张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传统的产业。还有近一个时期以来,光伏、风电设备这些新兴的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是什么状况的话,我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概括一下,大体上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行业我们产能的利用现在大体上是在70%-75%之间,国际上一般衡量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产能的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比较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就是产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适度的富余,才能够激发市场的竞争,才能够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的提升。但是我们现在这些行业的利用率只有70%-75%,所以出现了产能过剩。

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风电现在的产能,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由于产能过剩,所以也就引发了一些问题。它本身对资源、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姑且不说,就是这些企业、这些产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尤其是电解铝、焦炭、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现在都比较困难。去年亏损的面都比较大,钢铁行业去年的利润率只有1点几,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亏损的状态。电解铝亏损的面去年达到50%左右。所以企业自身很困难,同时也引发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维持它的运转。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分割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调节这些产能的过剩,刚才你问到一个问题是市场的结果还是政府的调控的结果?各个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经济界和新闻界朋友都可以做深入的分析。总的就是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在产能过剩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因素。

对于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中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方向,就是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市场的规律,尊重各个产业自身的规律。分业施策,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多管齐下,要采取多种经济法律的手段,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调控手段,就是行政调控的手段。标本兼治是要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在体制机制上能够形成将来不会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所以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我们现在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我们的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我们企业自身的素质还比较低,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质量还不高,结构还不合理,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刚才我说到这些产能过剩,有一些问题我们自己还解决不了。比如平板玻璃,我们现在产能是严重过剩,但是现在电子用的平板玻璃,像我们的电视机这些大平板,玻璃基板我们一直都是进口的,我们自己还不能生产。最近这几年经过科技攻关以后,我们现在国内才有一两家企业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大部分还要靠进口。包括我们的风机,风电设备,我们的风机组成控制系统也还要进口。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素质,来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第二,通过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产能过剩。第三,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第四,我们鼓励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发展,转移一批产能。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多措并举,我们将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权益,使得我们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