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趋缓 民生指标给力
2013-03-06 08:16 鲍丹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晓夏 黄晓夏 |
分享到:
|
7.5% GDP增长7%—8%成新常态 发展不唯速度,增长更注重质量效益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 采访人:本报记者 鲍丹 报告原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7.5%低不低? 7.5%,这是继去年增速目标首次“破8”调低至7.5%之后,第二年定为这一数值。 “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是大体协调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不是越高越好,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潜在增长能力。2011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放缓,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到2012年四季度企稳回升。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无从谈起。 但王一鸣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回落,7%—8%的增长区间已成为新的常态,确定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 王一鸣说,“7.5%”传递出一种导向,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中国经济已经难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实现目标难不难? 王一鸣说,实现7.5%增长目标,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当前,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领域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 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近年来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土地供给日趋紧张,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依靠大规模增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越来越困难。 出口难度增大。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缩小。 2013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的驱动。王一鸣认为,从投资看,产能过剩行业可能会进一步减缓,但民生工程、污染治理、保障房建设等可望进一步加快。“一慢一快”可能使投资增长温和回升。从消费看,政府消费增长可能会减缓,居民消费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加快。 因此,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从体制变革和科技创新入手,化解制约提高要素生产和配置效率的制度性因素,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创造条件。 民生会不会受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民生投入却在加力。”王一鸣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出,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保持了持续的力度,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这体现了对经济增长质量更加重视,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王一鸣说,提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这表明,今后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改善民生,除增加投入等措施外,根本上还要靠深化改革,靠改革释放民生红利。目前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见已经出台,要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3.5% CPI不具大幅反弹基础 今年物价目标考虑了百姓承受力,也考虑了通胀压力 解读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珂 报告原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今年CPI目标定为3.5%,是合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一预期目标略高于2012年实际数2.6%,是综合考量有利、不利因素的结果,既考虑了今年通胀压力,又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留出空间。 今年1月,CPI环比上涨1%,创下1年来的最高值。有人担心,物价将进入回升周期,今年会出现大幅反弹。 “不能说物价将进入上升周期。”张立群说,今年CPI上涨的影响因素中,蔬菜和肉类价格上涨的影响占了六成。但总的来说,今年物价总水平不具有大幅反弹的基础。 张立群认为,今年要警惕三大通胀压力: 首先,农产品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受自然灾害影响,上涨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其二,目前我国货币存量仍然偏大。货币存量增多,就可能对房地产、地方投资产生推动,从而拉高房价和总体物价。第三,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有可能助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过去5年,3年CPI上涨超过了预期目标,今年的目标能实现吗? 张立群分析,应该看到一些有利因素: 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释放控物价信号。相比去年14%的目标,今年下调一个百分点,也创3年来的最低值。各地区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为农产品价格稳定夯实了制度基础。 张立群说,从今年稳物价形势看,输入性通胀和成本上升趋势是短期内政策难以控制的,今年调控重点应放在稳定房价和农产品价格。只要调控得当,今年有信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630万套 保障房力度不减反增 今年在建项目将创历年之最,覆盖面不断扩大 解读人: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 朱中一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炜 报告原文:【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从2011年的1000万套,到去年的700万套,再到今年的63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的数量不断减少,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有所减小?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在数字减少的背后,实际上是保障房建设更加科学、务实,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力度不减反增。 朱中一表示,尽管新开工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由于工程建设有两三年时间的周期,实际上在建数量这几年不断增加。今年在建项目将超过1700万套,为历年之最。与往年不同,今年报告中把“建成470万套”写在“新开工630万套”之前,说明政府对确保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有效供应的重视,更加务实。 在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同时,今年尤其要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朱中一说,今后要努力做到配套设施与保障房工程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从这个角度看,新开工的数量适当减少,有利于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完善配套,让老百姓不仅住得进,还能住得好。” 朱中一指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保障房覆盖范围,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覆盖面在扩大,保障房的投资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也在增加,保障力度实际上是不断加大的。 在房地产调控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首要内容。朱中一认为,现阶段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流动性增加、快速城镇化等因素也加剧了房价上涨的压力和调控的难度。因此,坚持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调控思路将作为一项长期制度持续下去。 10% 养老金实现“九连增” 基金结余超1.9万亿,养老金支付不会有太大问题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唐钧 采访人:本报记者 陈仁泽 报告原文:【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继续提高10%】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这是自2005年首次调整后的连续第九年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养老金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使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连续上调养老金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长期落后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连续上调养老金有助于缓解养老“双轨制”造成的利益冲突。 养老金连调,未来是否会出现支付难?目前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达2.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超过1.9万亿元。唐钧认为,统筹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养老金支付不会有太大问题。“今后国家肯定还会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使其更具可持续性,因此,在养老金支付上不必太担心。”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报告特别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唐钧认为,这样的部署契合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但与此同时,当老百姓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的诉求总体趋于解决后,更加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就逐步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亿人,大量农民工跨城乡、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这个群体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已变得非常突出。”唐钧认为,适应流动性就是要尽快打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唐钧指出,增强公平性,就要真正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保证可持续性,就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既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又建立长效机制。 900万 促进就业有新招 去年就业增长创新高,今年通过稳增长、调结构增加岗位 解读人: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 莫荣 采访人:本报记者 左娅 报告原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目标并没有调低,这体现了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态度和决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过去几年就业目标都是超额完成,去年还创下了就业增长新高,这得益于我们实行了积极就业政策,而并不意味着今年的就业目标可以很轻松地实现。”莫荣说,“与过去5年相比,今年就业形势有一定变化,就业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就业是经济的派生需求,但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效应”。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前几年10%左右回落到7.8%,投资尤其是出口增速有较大下降。 莫荣分析,投资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在今年就会显现。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为7.5%,延续了去年的态势,这对依靠外延式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也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就业,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外贸压力很大,这对实现就业增长也是不利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促进就业的新方法,对实现就业目标我们仍然是有信心的。”莫荣说。 一是提出“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稳增长,企业效益好了,生产规模扩大了,自然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相比较,结构调整也要增加就业岗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也为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二是提出“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莫荣说,从提高能力的角度鼓励创业,这是一项新内容,也是创业可持续增长的条件。 三是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放在就业这部分说,因为在就业优先的前提下,一定要增加劳动者工资,才有可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80元 新农合保大病也顾小病 今年实际补偿比力争提高5%,减轻农民看病负担 解读人:卫生部新农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汪早立 采访人:本报记者 李红梅 报告原文:【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卫生部新农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汪早立说,去年人均240元的标准,已让农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实际补助比提高到55%,这一数字在2011年时还不到50%。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将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将再次提高农民看病的报销水平,更有力地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汪早立说,卫生部已明确提出,今年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县乡两级实际住院补助比分别达到60%和75%。 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新农合提供的医疗服务包越来越大,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全国门诊统筹也已全面开展,门诊统筹基金比例逐年升高。覆盖20个病种的大病保障也在各地开展。既保了大病也兼顾了小病,受益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不断提高。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能不能用上这笔钱?汪早立说:“只要参合,都能得到制度保障,无论流动到哪,都可以报销上。” 虽然新农合全国异地报销没有统一的制度,但是只要参合,都可以享受到政策,只不过是各地受益程度不同。如果实现全国联网,将可以更好地进行异地报销。“异地报销政策的推进,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医保筹资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缩小各地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医保的无缝对接和统一水平,仍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汪早立说。 2万亿 教育投入花在刀刃上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 解读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 闵维方 采访人:本报记者 董洪亮 报告原文:【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 “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很大。”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闵维方说。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投入的大幅增加,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闵维方说,当前一些地区教育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发展滞后,欠账严重。上学难、“入园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小不点儿”的事儿决不是小事儿,牵涉每个家庭,政府有为,娃娃才能“有位”。 “4%不是一个终点。长远看,随着GDP增加,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应逐步提高,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闵维方说。 如何用好这笔钱?闵维方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了钱还要用好钱”,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分配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注重成本效益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刀刃上”,让近3亿在校学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当前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平”和“质量”上。闵维方说,新增教育经费要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教育经费成本效益分析机制,高效使用教育经费,使其收益最大化。 “不能简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而是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逐步增加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闵维方说。 |
相关阅读:
- [ 03-06]政府工作报告首提自由迁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 03-06]温家宝三鞠躬深情谢幕 华媒称报告精简却指明方向
- [ 03-06]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 [ 03-06]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参加审议和讨论
- [ 03-06]两会授权发布:解放军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范长龙许其亮参加审议
- [ 03-06]两会观察:政府报告提出更多崭新的民生构想
- [ 03-06]各地干部群众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 [ 03-06]政府工作报告10年来最短但不避矛盾 更突出民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