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城市已患上严重城市病 七大病症困扰
2013-03-05 06:3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健康城市化,先治城市病 推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关键一点是针对性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为所有城市居民创造一种可以幸福工作、生活于其中的氛围。一些城市已经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尝试,如重庆提出建设“五个重庆”,广州提出“五个更加”等,根据城市病的产生机制,我们认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总体上需要从两个基本方向入手: 第一个方向是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均衡化调整,建构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人口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人口密度过高,超出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最大承载能力,但更多区域其人口密度仍位于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最大承载能力范围内。 人口空间分布均衡化调整目的是推动人口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迁移,以满足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承载能力限制。对单个城市而言,可行的思路是通过培育城市副中心,改进城市郊区生活条件及交通可达性实现城市人口多中心布局,或部分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布局。 超越单个城市,将视角拓展至区域层面,比较有利的尝试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中小城市,形成集群式发展的城市群;或沿国家经济主干线(一般为国家交通主干线)促进沿线城市联动发展形成城市带。 第二个方向是提高城市配套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最大承载力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与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管理的水平呈负相关。因此,提高配套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等同于在资源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人口承载能力,缓解城市病。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本次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探索创造可以为市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未来“和谐城市”是贯穿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 为此,上海世博会特设“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些全球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为提高城市配套建设与管理水平,解决城市病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对中国城市而言,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完善交通体系,改进通勤效率;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增进生态资源供给与循环;提高就业能力,拉动居民收入增长;加大商品住房供给能力,提高公共住房保障水平;提高卫生医疗体系质量,扩大医疗保障覆盖;增进灾害防范意识,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会安全网络建设,增强居民社会安全感。 ①、③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起的2010年度中国城市幸福指数专项调查。 ② 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P147-148。 |
相关阅读:
- [ 01-28]城镇化成地方两会热议话题 农民住楼更需融入城市
- [ 01-14]华媒称中国雾霾敲响城市病警钟 当反思发展平衡
- [ 01-14]华媒称中国雾霾敲响城市病警钟 当反思发展平衡
- [ 02-10]大城市步入“城市病”爆发期
- [ 09-23]无车日部分城市九成公车入库 市民盼成常态
- [ 03-01]东京成治堵最成功城市 万名公务员仅10辆公车
- [ 11-25]党报称京沪等城市病集中暴发 离宜居越来越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