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袁隆平侧记: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2013-03-03 18:15  姜春媛 陈元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图为袁隆平在访谈现场。新华网 陈竞超摄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陈元

见过袁隆平的人都说,他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一头乌发时,袁隆平与记者分享了“秘诀”:“我冬天打气排球,夏天游泳。”3月3日上午11时,当新华网全国两会访谈栏目组工作人员围坐在这位七届“老”委员身边时,袁老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话语让现场气氛变得很轻松。

精神矍铄,说话有力,时而爽朗大笑,当谈到老本行粮食时,这位80多岁的老人转而满面严肃,“现在我们的种业面临很严峻的形势,国外种业巨头对我国种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对我们的种业产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在粮食种子上受制于人就麻烦了。”

在粮食种子上不想受制于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种业做强做大。这是这位农业科学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从城市走向农村,从书斋走向田野,从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看得比天还大,创造了“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

在这个纷扰繁杂的年代,我们需要一种精神的东西心灵,更需要一个梦想指引方向。而这两者,都可以在袁隆平身上找到。

“这次我带了一个很重要的提案,”袁隆平向记者强调,提案的内容是建议把湖南长沙打造成为杂交水稻之都,或者简称“国际稻都”,集研发、生产、培育、加工于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水稻产业链,以进一步提升种业产业竞争力。为了让这份提案更完善,从长沙乘坐了5个多小时的高铁到北京,袁隆平甚至顾不上休息,在委员驻地宾馆里反复修改材料。

袁隆平为国际稻都建设拟定了两个目标:第一,稻都建成之后在全世界推广杂交稻;第二,稻都建成后让中国种业进入国际前十强。

“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每公斤按最低的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贡献。”袁隆平告诉记者,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种业,把它提高到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因而他对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很有雄心壮志”。

“您现在还会经常去田间地头吗?”记者问。

“肯定要去的。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你只有在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所以非得要到田里面去的。”提及下田,袁隆平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顽皮”的笑容与活跃在球场上和田间的的神态并无两样。

除定期调研指导外,袁隆平大多数时候埋头于水稻研究,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我经常告诉年轻人,‘农业是好工作,下田锻炼身体,晒太阳就不缺钙’。”

“我现在主要精力就是用在杂交水稻的攻关上面我们计划在2020年实现1000公斤,争取提前到2015年,还有3年的时间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这个目标。”袁隆平说。

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2004年实现了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亩产900公斤实现。亩产1000公斤能否实现以及何时能实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袁隆平坦言,亩产1000公斤看起来很容易,但这不是一亩两亩田,而是几个百亩片平均亩产量要达到1000公斤,“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能不能实现,所以说我感到这个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压力很大。”

最近,许多人都在谈“中国梦”,有人梦想有更稳定的工作、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有人则希望每天过得很快乐、幸福。那么,袁老现在又有怎样的中国梦呢?

他曾这样讲道自己的儿时的梦:大约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袁隆平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谁也无法想象,正是这儿时的梦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的成就。

“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梦是希望亩产1000公斤目标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袁隆平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