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吸引外资今年不会“跳水” 比较优势很显著

2013-02-22 09:16  赵鹏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比较优势很显著未来仍是避风港

吸引外资今年不会“跳水”(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赵鹏飞

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7亿美元,同比下降7.3%(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中国吸引外资金额已经连续8个月下降。专家认为,中国吸引外资金额虽然下降,但一个月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形势,中国仍然是最佳投资地之一,今年吸收外资规模仍将保持平稳态势。

引资 出现下降很正常

数据显示,我国吸收外资从2011年11月至今,除2012年5月出现微增外,其余月份均为负增长。今年1月份延续了此前多月的下降态势。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也造成了去年我国吸引外资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

“从总体上看,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的条件下,全世界的跨国投资、资本流动都在趋向下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本报记者说,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看,欧盟、日本经济连续萎缩两个季度以上,美国去年四季度经济也出现萎缩。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强求中国吸引外资量仍然是增长的,这是不现实的。”

“以前,在经济起飞初期引进外资较少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实现在全球直接投资下降的情况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上升。”梅新育表示,但在目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大,已经连续20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1月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是正常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了。”梅新育说,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自身实力不济可能是外商投资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我国主动调整包括外资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也影响了吸引外资总规模。此外,国内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也有一些影响。

中国 仍是最佳投资地

据商务部的初步研判,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仍将保持平稳的态势,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利用外资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未消失。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这是稳定利用外资的基础性因素。其次,中国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上升,有些地方面临资源和能源的约束、土地的约束,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配套完善,集聚效应突出,人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比较高,投资环境正在不断继续改善,这些都是我们利用外资的有利因素。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优势。”梅新育认为,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会为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中国当做一个避风港,中国作为避风港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显现并且将日益突出。

此外,跨国公司仍然将中国作为主要投资地之一。中国美国商会和中国欧盟商会的调研都显示,大多数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展在华的业务。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也显示,中国仍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

引资 未来会呈平稳态势

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1月吸收外资金额依然是负增长,但是,也有不少好的迹象,比如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长了34.3%,合同外资额也增长了13.1%。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一直被业内视作未来数月后吸引外资金额的前瞻数据。

“今后,面向中国市场的外商投资比例会上升。”梅新育认为,以前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外商投资大多是面向海外市场,今后面向中国市场的投资占比会上升。此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有明显增加。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了成熟阶段,将更多地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结构的提升与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外国投资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的外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未来若干年,我国吸收外资基本可以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关键在吸收外资的质量上多下工夫。利用外资在中国国内生产过程中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