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一号文件首提扶持家庭农场 专家:不能靠行政推动

2013-02-16 13:10  陈伟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我们要对现在的粮食供给、需求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虽然连续九连增,虽然连续两年三大主粮产品超过5亿吨,但是必须看到,人口在增长,需求总量在增长,耕地在减少,净进口的粮食数量在增加。当然粮食进口增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把握粮食供给的主动权,保证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口粮的基本自给。回过头来看,现在我们粮食供求的这种平衡状态还是非常脆弱的,是一种脆弱平衡。人口、耕地、水资源缺乏等等制约因素,会长期困扰我们。农民人数多,农户数量多,户均经营规模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这也是长期的因素,是由国情所决定的,需要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管理耕地保护等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影响供求的短期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消费的结构在不断地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现在已经转出农业人口总量的一半,2.5亿人,这一部分人原来是吃自己种的粮食,现在要吃商品粮。他们对肉类、蔬菜、水果的消费,基本和城里人一样,完全摆脱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人多了。其次,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如大豆消费,2012年我们进口了5838万吨大豆,如果加上进口的二百多万吨大豆油,折算成大豆,2012年我国进口了7000万吨大豆,因为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油料消费的人均水平,1978年才5公斤,现在是25公斤,这还不够。肉类也是这样,1978年人均不到9公斤,2012年人均60.9公斤,肉都是饲料粮食转化过来的。肉禽蛋奶的消费还存在城乡差距,农民的消费水平如果继续提升,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继续提升,消费结构的变化就更大。现在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状态中,所以对粮食的需求大,虽然粮食连续增长,供给还是紧紧巴巴,也还需要进口。一号文件告诫我们在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尤其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记者:一号文件在《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部分,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以往的一号文件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变化?

徐小青:这部分一共有五条。第一条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第二条是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第三条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第四条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第五条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第一条、第二条关注的是农业生产领域的问题,第三条、第四条与农产品的流通、市场调控有关,第五条是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的问题。粮食的生产、流通、调控和安全,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的主要方面,这五条构成比较完整的保障粮食安全体系,体现了对粮食安全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概括起来说,现在讲粮食安全,不仅是“够不够”的问题,还有“贵不贵”和“好不好”的问题。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指能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维持其生存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世界上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对于中国来说,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过去长期处于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是解决粮食“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后来我们还要关注粮食“贵不贵”的问题,大多数中低收入者都得吃得起才行。再有就是质量怎么样?吃了安全不安全的问题。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需要有足够的、健康的、安全的粮食来保证。这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体系。新的粮食安全观的提出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逐步提出来的。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在资源环境形势逐渐严峻、社会信用缺失、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形势下,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非常有必要,它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健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