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2月6日电 (夏永静)春运40天,成都火车北站每天始发旅客列车100多趟,日发送旅客10多万人。为数众多的旅客在列车上的饮用水,是如何保质保量的?
2月6日,记者走进成都铁路局成都供电段驷马桥给水工区,解密列车饮用水水质,走近奋战在列车饮用水安全隐蔽战线上的“安全卫士”。
当日上午,记者从成都火车北站出发,乘坐工程抢险车一路飞驰,半小时后到达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升仙湖北路68号驷马桥给水工区。沿途高楼林立,升仙湖突然撞开一片水清树翠的开阔地,湖光天色融为一体,很美。
“我们在沙河的羊子山地段设的取水口,沙河是岷江的分支,那里的水质比升仙湖的水质好。”成都北供电车间党支部书记邬本能介绍,沙河穿成都市城区而过,取水口位于沙河的上游。
走进驷马桥给水工区,说是铁路工区,其实就是铁路自办的自来水厂。工区占地300多亩,设泵房、沉淀池、清水池,每日生产饮用水3万多吨。工区现员22人,实行昼夜三班倒。
“我们的设备设施与地方自来水厂一样,不一样的是我们优先保证火车站、旅客列车用水。”工长刘航一语道明给水工区的存在意义。
据了解,每趟旅客列车一次注满水箱至少需100多吨水。春运期间,成都火车北站始发旅客列车每天有100多趟,最多时每天有130多趟,需饮用水至少1万吨以上。
刘工长说:“保证水量没问题,重要的是保证水质。”在源水生态池前,刘工长指着水池里的鱼介绍,除了在羊子山取水口设有水源检测员外,它们就是我们的“水下间谍”:它们翻肚子,我们就立即采取行动。
走进沉淀池偌大的厂房,大大小小、水泥垒成的水池有10多个。一路走过去,刘工长逐一介绍混合区、净水剂反应区、沉淀区、储水区的功能。河水从沉淀池出来变成一汪湛蓝的清水,然后进入液氯消毒程序。
在余氯监测房里,一名身着蓝色制服的职工正手拿玻璃试管做人工余氯实验,墙上挂着西门子余氯监测仪。职工笑着说:“氯起消毒作用,但水里残留超标对人体便有害。手工和仪器两种监测方式都在用,这样更保险!”
据了解,春运开始以来,水质监控关键环节从1小时巡视监测改为半小时巡视监测,并对出厂水质浊度执行更严的标准,标准是3度以下便可,而工区出厂水质一般保持在1.5度左右。
“旅途中,旅客的肠胃免疫力不比平时。水质越好,旅客的旅途健康更有保障。”刘工长说。
记者细数,河水要经过6道工序才能变成旅客列车饮用水,而面对河水突发严重污染情况,工区还有3项应急措施:一是关掉水源阀,计算库存水数量,优先确保车站和旅客列车供水。二是蓄水不够用时,请求地方消防部门支援。三是协调地方政府引入水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