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婚礼聚会拜访扎堆,压岁钱、随礼钱、“打点”钱……不少人数着自己的人情消费预算,又一次咬着牙关、勒紧裤带。
近年来,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高,连带着宴席也越摆越铺张。本该是正常交往、联络感情,成了很多人的烦心事,不仅费钱,也让攀比之风恶性循环。
农村大婶近一个月上了9份礼
攀比的礼金 铺张的宴席
本报记者 智春丽
“舅舅家儿子结婚,上礼1000元。街坊搬家,送了1000元。今儿是腊月十九,又要去吃桌(河南地方话,吃酒席),还得出1000元。”腊月刚过了一半,家住河南洛阳农村的刘春玲(化名)已经记了好几笔账(见上图)。
“年前婚期稠(密集),这个月估计一万块钱也打不住。”刘春玲说,这两年不知怎么回事,农村的礼金噌噌往上涨,婚丧嫁娶、搬家上梁、小孩满月、升学入伍,哪一项也少不下来。而且农村礼金名目繁多,儿孙结婚要给“添箱费”,认亲要给“改口费”,最低也是100元。刘春玲70多岁的婆婆也不能“幸免”,每个月65元养老金都用来上礼还不够。
大儿子去年秋天结婚,刘春玲看到礼单自己都吓了一跳:家境很一般的也是300元,叔伯兄弟能到2000元。最后算算,一共收了580份礼金10多万元,待客86桌,也花了5万多。
她留意到礼单上有不少涂抹的痕迹,记账人说,有个远房亲戚先行了100元的礼,后来翻翻礼单,觉得低了,当场又抽出两张票子,改成300元。“5年前撑死了也就100元,现在不到100元都不入礼单。”刘春玲一个亲戚家儿子最近结婚,直接告诉记账人,不到100元不收,省得酒席“赔本”。
礼金太高,又不得不送,生出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为了把送的礼“吃”回来,有人凑一大家子人去吃酒席,菜刚上桌,就张开塑料袋子倒进去。饮料刚摆上,就塞到桌布下面藏起来。
“其实真的不想收这么多礼,还的时候往往还要加钱。”刘春玲算算,送出去的总比收回来的多。
在农村,“行礼”是衡量人际关系亲疏远近最重要的尺子。刘春玲说,行礼多少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亲友关系远近,能不能互相帮忙,要不要求人办事。以前亲戚小孩儿满月,花五块钱撕四尺花布,孩子长大了还能用;房子上梁,亲戚蒸一笼馒头提过来,匠人们吃饱了好干活。可是现在几乎都“变现”了,就觉得变味儿了。
“这都是被沾官带气儿的人闹的。”刘春玲说,她最早知道礼金可以高到2000元,是在某个乡镇干部儿子的婚礼上。当时下面有人主动张罗着通知乡镇企业,“就像摊派一样,出小车凑婚车队,还得行一份大礼。这个领导调走了,轮到你家儿子结婚,还好意思通知人家领导吗?这就是白送!”
小生意人晒一年送礼账单
今年赚10万 人情花一半
本报记者 潘俊强
小李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山东一个小县城,开了一家机械零件加工厂。经过三年的努力,小工厂去年的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除去各项成本和银行贷款的利息,小李今年能挣10万元。
几年打拼,让小李深谙关系、人情的重要性。今年,小李早早为客户备下年货的同时,也给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们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他买了将近6000元的购物卡、4000多元的酒、5000多元的鱼、1000多元的烟,还有花生油、柴鸡蛋、牛奶等大约2000元。
“这些部门惹不起,联络联络感情是必须的。”小李告诉记者,如果是比较熟悉、够得上当朋友的,就送烟酒鱼肉柴鸡蛋,拜访一个人花费大约三四百块钱;如果是不太熟的人或者领导,除了送烟酒鱼肉之外,还要送购物卡,面额从500元到5000元不等。过一个年,他光给领导和客户送礼就要花费将近两万元。
过年免不了登门拜访,小李还要给领导的孩子留压岁钱。关系重要点的,一般是400元到600元;一般的,给二三百元。小李算了一下,今年需要留压岁钱的至少有七八个。
“关系理顺了,才好办事。”小李说,不光是年底送礼,过中秋节的时候得送,平常也得花钱打点,隔三岔五还得请部门领导和客户们吃饭喝酒,吃吃喝喝一年也得1万多元。
人情花费还不止这些。小李说,现在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到了结婚的年龄,随“看喜钱”关系好点的600元到800元,关系一般的400或500元,过去一年他光这一项支出就达5000元。
小李算了一笔账,今年赚了10万元,送礼、维护关系至少要花5万元,这钱赚得真难真累!
费了金钱 坏了风气
礼尚往来应有“度”
本报记者 付 文 姚雪青 孟海鹰
“现在送礼变化太大了,以前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互相表示一下,有那么个意思就行,现在就连亲戚同事之间的礼物也越来越‘讲究’,完全变了味儿啦!”武汉市某重点中学退休教师王洪民说。
名目增多,数额高涨,人情支出让人“压力山大”
刚在江苏南京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张洋,用“压力山大”一词形容过年回家的人情往来。“光说压岁钱,姥姥家那边有十几个孩子,给不过来啊!”张洋哀叹。
平日人情支出也不可避免,甚至还有“破产”的时候。去年8月,张洋老公的一个表妹考上了大学,另一个表弟要出国读书,每人给了2000元的随礼;同月还参加了一个同事婚礼,凑了600元的份子钱;给一个好友过生日,买了近200元的生日蛋糕。“我一个月工资4500元,入不敷出啊!”张洋说。
记者发现,如今人情往来名目日益增多,范围越来越广:除去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以及乔迁之外,考学、参军、开张、住院、工作调动等也都能办事收礼。29岁的抚顺人小王说:“我们那儿一般结婚、升学、生孩子、孩子满月、一周岁、搬家、丧事,都要办。”
同时,越来越高的数额,也让人情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老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村,26岁的小卢说,冬天农闲,农历腊月结婚的多,他母亲这个月已经给出1000多元礼金了,“我爸妈都是农民,两人一年收入一共才1万多元。”
这些普通人的烦恼,如果到了领导干部身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许多领导干部就是在节日期间你来我往的“人情往来”之中被拖下水的。
攀比心理和社会风气,让感情变现、礼俗异化
尽管叫苦不迭,在记者采访中,不少人均表示“很无奈,但还是必须送”。小卢说:“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十里八乡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如果现在不去不给,将来自己家办事儿没人来多丢人啊。”
张洋则说:“这也是现代人之间交往的一项基本规则,不这么支出自己早晚会受到鄙视和冷落。”
专家指出,送礼风盛行的成因复杂,有习俗、风气、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在过去是熟人社会的传统礼节。但目前的状况和社会风气有关系,人人都想表现相互之间的感情,但都体现在金钱上,用金钱多少代表关系亲疏。大家又都喜欢攀比,造成人情支出水涨船高,而办事者大操大办,更加重了这种心理。
另外,不少人也有算盘:别人都在办,自己付出好多钱,所以也要办一些把钱收回来。小王说,他有个同学,根本就没考上大学。可是家里要是不办,以前送给别人的就收不回来,他爸妈就只好捏造了一个大学,说儿子考上了,在村里大摆流水席。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送礼是一种联络和维系感情的方式,也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大家都送,你就不能不送。但有时候,送礼和权力难免联系在一起,跟腐败凑一块儿。
夏学銮指出,现在“熟人”和“圈子”很重要,于是好多人情往来变成对干部、领导、上级的送礼,用物质东西交换社会地位、荣誉等,礼节变成了一种交易,极易造成贪污腐败。
专家倡议礼尚往来有度,用制度遏制腐败空间
周孝正认为,人情往来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民间正常的迎来送往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而这需要改造环境、移风易俗,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该带头示范。
夏学銮建议,可以利用乡规民约来约束上限。不少专家也倡议,礼尚往来应当重视温情关爱,尽管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亦有谓“礼轻情义重”。
为了防止节庆的人情往来成权钱交易,滋长腐败,周孝正指出,更关键的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领导干部收受礼品行为用具体的规定限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介绍,香港节假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往来也非常频繁,但香港要求官员必须将收受他人的礼物公开申报,避免正常的礼尚往来变成权钱交易,同时又可以提醒一些官员在收受他人财物的时候注意利益回避。
乔新生建议,应完善制度,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以外接受他人礼物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并把公务员正常的礼尚往来与非法收受贿赂区分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