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国企是2013届毕业生最愿意去单位(图)
2013-01-16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解 安逸心态可能扼杀创新力 靠法治挤掉编制多余水分 “编制”情结,看上去只是个人选择,然而它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对社会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王小章认为,优秀人才过度集中于公职部门,可能令其他行业沦为人力资源的洼地,致使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的最优选与社会的最优需之间不能有效匹配。 纵容“编制”情结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扼杀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西南政法大学社会法学教授陈布雷认为,在法治社会中,公务员只需循规蹈矩即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升迁。但是,真正的一流人才应当去更具挑战性、创造性、高收益的岗位,这样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 社会创新的制约威胁,不只是中国在面对,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韩国,公务员热也引发了本国舆论的担忧:太多的青年追求稳定,可能导致国家失去创新力和发展力。 “体制内对于创新价值的鼓励不足,而大学生也看不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就让社会越来越远离创造性。”李家华说,“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尤其在强调创新的中小企业,急需优秀大学生的加盟。” 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却遭遇了“人才荒”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表示,现在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因为中小企业在薪资、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规范。 “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改革用工体制,将体制内岗位所附加的不正当利益剔除,为体制外岗位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之招工、用工逐渐规范,拓宽和延伸升迁通道,如此才能引导就业正常化。只有真正实现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同工同酬,只有实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使人们摆脱对体制内的盲目留恋。”陈布雷说。 有人建议,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引导,让年轻人摒弃非编制不要的心态,鼓励他们走入市场,在充分竞争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然而,专家认为这种观点只是治标之策。“体制机制的修补及对青年就业观念的引导只能治标,我们要从根上将体制内部门拉回合理的性价比区间。”建立法治社会,用制度约束公权力,被王小章视作扭转心态的根本之道。 他建议,要将公权力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制约之下,还应该使之受到民众监督,建立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只有这样,人才的职业选择才会更加多元,主动分流才能成为可能。” |
相关阅读:
- [ 01-10]重庆价值16亿元国企土地被小私企以406万元买走
- [ 12-24]广西柳江国企老总报销妻女旅游费 称为补偿家人
- [ 12-14]山西国企老总家被抢1078万元 两被告被重判
- [ 12-04]“国企垄断远远不够”不合时宜
- [ 11-26]湖南国企违建高尔夫球场 国土局称领导定没办法
- [ 11-23]国资委: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正积极推进
- [ 11-21]国企的首要任务不应是“翻番”
- [ 11-13]直面国企改革三大热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