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探索发现 > 正文

商业化应用推动纳米科技崭露头角 系一把双刃剑

www.fjnet.cn 2012-12-08 12:5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商业化应用成为推动力

尽管纳米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以及市场份额方面的表现令人惊喜,世界技术评估中心在一份名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社会需求》的报告中仍然清醒地指出,目前纳米科技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合成、制造以及复杂纳米系统的发展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基础研发工作。但是,未来纳米技术的研发工作要将重心放在满足社会经济需要上;每一种新的纳米产品的研发,都应该更注重于经济及社会产出,创造就业,并回报社会投资。只有如此,纳米科技才能获得强劲的后续发展动力。

在此战略思想下,纳米科技将广泛渗入到经济的各个方面,并带动其他技术,比如电力及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多种多样具备纳米结构的合成物的生产数量也将达到产业规模。到2020年,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从非常便宜、耐用且高效的光电设备,到电动汽车上经济适用的高性能电池,到新的计算系统、认知技术,几乎所有产业部门的产品及服务都将应用纳米技术。例如,在美国,到2015年,纳米技术的应用将显著降低太阳能转换的成本;到2020-2025年,海水淡化的成本也会大为下降。在节能、能源储存以及碳包覆方面,一半以上的新项目将因纳米技术而获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使计算机的性能比2010年提高10万倍。

此外,纳米技术将使医学诊疗方法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将广泛使用个性化诊疗方法和终端诊断系统,以快速判断病情并找到针对性极强的疗法。其中,纳米科技在癌症等疾病的新诊疗技术中的应用尤为令人关注。在疗法方面,纳米材料将成为推动基因疗法应用的关键因素,并且成为对付抗生素耐药性以及所谓“超级病菌”的有效方法。

报告指出,根据当前的趋势,纳米技术产品及产业工人的规模每3年将翻一番,估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产值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业人数将达到600万。

作为回应,同时也是为了确保美国在纳米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已经加大了商业化力度,设立了专门负责私营企业的联络员,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也提出诸多改革措施。在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2013年国家纳米技术计划预算中,应用性研究,如纳米器材及系统、纳米制造的投资将超过5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共有3.06亿美元用于“太阳能收集和转化”、“可持续纳米制造”和“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纳米电子”等3个联合计划,以此作为快速推进纳米科技商业化的重要跳板,比2011年的实际支出增长24%。

纳米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在纳米技术商业化应用领域大力推进,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甚至是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任何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纳米技术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纳米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批评意见,其中最主要的是纳米材料可能在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问题。虽然目前对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和深入,但某些负面作用已经被证实,纳米科技的潜在风险和将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专家共识。有的潜在风险可能很严重,例如许多纳米粒子小到足以通过或穿透人体细胞膜,其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远超过同等体积的其他材料,可能使人体器官和血液中毒、基因改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为此,《纳米技术研究的社会需求》报告中强调,对纳米技术在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加快速推进,并成为每一项新纳米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NNI直到2005年才开始投入资金关注纳米技术风险的研究。从2008年12月开始,NNI开始加大对纳米技术及材料安全性研究的资金投入,2012年投入的研究经费已经增加到了1.054亿美元,约占全年总投资额的5.7%。美国在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课题包括:皮肤对纳米材料的吸附及其对皮肤的毒性;纳米颗粒进入饮用水的后果,同水中其他污染物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纳米颗粒在水中有何毒化作用;纳米颗粒对人体器官和血液的影响等。

一些科学家对纳米技术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在没有了解清楚纳米技术安全性的情况下,应暂停纳米研究和新纳米材料的商业化生产。但更多的科学家认为,纳米技术就像其他新技术一样,虽然有可能带来诸多问题,但也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只要认真地对待纳米技术的正反两面,就能促进纳米技术产业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造福人类。(记者张智勇)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