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8日上午,在步入人民大会堂的两千多名十八大代表中,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党代表引人关注。
他们中既有民营企业家、律师、会计师,又有在民企和外企工作的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各类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来自这些企业和组织的优秀先进分子亮相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民营企业家代表邢诒川:党的领导对非公企业很有意义
“是党的领导让我们战胜了金融危机,企业的发展不降反升。”海南现代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邢诒川代表回顾2009年时的状况,深有感触。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地方党委专门召开党员动员大会,向当地民营企业及时通报情况,介绍国家扶持政策。听完这次大会后,邢诒川确立了“不减员、不减薪、不减速”的企业发展路线,在地方政府专项支持下,企业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增设新型生产线,现在这条国内首创的生产线,正在为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
农村大队干部出身的邢诒川1974年入党,1984年进入地方党校工作,1988年“下海”创办企业。多年来,他把自己在党校的所教所学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培养先进职工到企业文化培训,从发表学习文章到出版企业墙报,邢诒川都强调要贯彻党的教育,遵循党的方针。
“我们企业稳步发展到今天,首先应该感谢党的方针政策。”邢诒川说,民营企业通过党组织的平台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在决策过程中就不会过于盲目,不会离国家大方向太远。
在十八大代表中,还有梁稳根、周海江、王栋等民营企业家,邢诒川从这份名单中看出了党对非公企业的重视。“我们已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无论是拉动GDP还是提供就业,我们都肩负着越来越大的职责。”
在海南现代科技集团的1000多名员工中,已有党员100多位,中层以上骨干中有36%是党员。“党的组织正在更加广泛地覆盖非公经济领域,党员创先争优的模范带头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出来。”他说。
律师代表佟丽华:律师应成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
“我国律师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之后,律师行业就全面走向了市场。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市场青睐能够花得起钱的人,那请不起律师的人怎么办?”一见面,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代表就给记者提出了一道问题。
在佟丽华心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继续改革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把律师行业建设成维护法治尊严、引导帮助人民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说,目前全国的法律援助体系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的实际需求。涉及农民工等“草根群体”的案子关系到社会稳定。
佟丽华建议,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改革以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为方向,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培育更多健康的公益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这些组织发展,培养职业化的公益律师。
外企职工代表盛莉:党组织在外企中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盛莉代表来自外商企业云集的上海,现为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中国区运营管理人力资源部经理。
能够以外企职工身份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最初盛莉有些意外,但随后这位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水到渠成的现象。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法律硕士毕业后就进入外企工作,这样的背景使得盛莉身上有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子,因此在与中外同事交流时都更为顺畅。在外资企业中,并购、重组、人事调整等相对频繁,近年来还曾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盛莉所在的党支部总是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因此日益赢得外企老板和企业员工的信任。
原来这家公司有200多人,只有10名党员;现在公司已发展到900人左右的规模,而党员已达到90人,80%是公司的中高层、研发核心人员等骨干。“我们虽然在外企工作,但同样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盛莉有两个最为关心的十八大话题,一是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对非公经济未来的规划部署,二是在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方面将有怎样的指导意见。“现在非公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高级人才都身处这些企业中。希望以后基层党组织能存在于更多的外企中,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
民企职工代表闫文静:我要为外来务工人员代言
闫文静代表扎着马尾辫、戴着黑框眼镜,言谈举止中都流露出一股青春气息。
2006年,刚满20岁的内蒙古姑娘闫文静,迎来了人生的重要里程碑。这年,她从职校毕业来到中山;也正是在这年,她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之后的6年里,闫文静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民企高管,从“异乡人”到逐渐融入中山生活的当地人,并以外来务工人员身份当选广东省最年轻的党的十八大代表。
闫文静现在是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部长、团总支书记。作为广东2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中唯一的党代表,闫文静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很重。为了将基层的心声准确地带到党代会上,闫文静进京前做了两个多月的调研,主题有三个:基层党建、新老中山人融合和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
为了尽可能多地听到基层的声音,闫文静跑遍了中山市所有镇区,她甚至专门去一些外来工子弟学校门口,等候来接孩子的外来务工人员,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调研不仅使我个人提高了认识,更了解了群众的心声。同时,调研本身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渠道。”闫文静说。通过调研,她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诉求更加了解。她认为,解决外来工融入当地的问题,关键是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等权益的均等化。(记者季明、李斌、崔清新、吴晶、熊争艳、傅勇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