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日电 香港回归15年以来,在经济民生、政制发展、对外事务以及港台合作等多方面取得成就。
香港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全力支持香港特区依法施政,支持香港保持繁荣稳定,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基本法为香港特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特区在基本法订明的制度下稳步发展,保持其国际化的特色和赖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奉行法治、保持公平廉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及多元包容等特质,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京举办的香港特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香港特区15年的历程:
经济民生
香港在回归后继续保持自由经济体制,经济自由度在全球排名榜首。凭着背靠国家、面向全球的优势,香港在金融、贸易、物流、旅游以及专业服务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并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
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650亿港元增加至2011年的18967亿港元,财政储备由1997年3月的1736亿港元上升至2012年3月的6691亿港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97年约210400港元跃升至2011年约268000港元。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努力为香港市民谋福祉。目前,政府的经常开支超过一半投放在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和公共房屋上。
住屋一向是香港市民最关心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全港有接近一半的住户(约111万个)居于各种公共资助房屋。
特区政府以房屋、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及各项津贴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纾缓了贫富差距问题。2011年落实的法定最低工资及鼓励就业交通津贴,更为基层劳工提供有效的支持。
为协助就业人口累计退休储蓄,香港在2000年推出强制性公积金,连同其他退休保障计划,至今已有近85%的劳动人口获得不同形式的退休保障。此外,特区政府亦增拨资源,加强对长者的福利及医护服务。
政制发展
香港的政治体制自回归以来根据基本法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作出《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普选时间表。2017年第五任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以后,立法会全部议员可由普选产生。
香港特区立法会亦于2011年3月3日及5日分别通过《2010年行政长官选举(修订)条例草案》及《2010年立法会(修订)条例草案》,以提升2012年两个选举办法的民主成分和扩阔市民参政的空间,为迈向普选铺路。
对外事务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香港继续在国际平台上扮演积极角色,包括以“中国香港”名义出席国际会议,亦以“中国香港”的名义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关组织签署了300余份双边协议。
香港成功举办了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世界电讯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马术比赛和2009年东亚运动会,并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证明香港具备举办国际大型活动的能力。
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区政府签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截至2012年1月1日,已有144个国家和地区同意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或享有落地签证的安排。
港台合作
香港特区一直按照基本法的一国方针和中央政府就对台事务的基本政策,积极务实地开展香港与台湾在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合作。
2010年4月,香港和台湾分别成立了“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和“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为两地提供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探讨、磋商和落实涉及公共政策范畴的合作项目。通过“协”、“策”两会,双方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香港还在台湾成立“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
与内地合作
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扩展,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内地与香港在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方面一直关系密切,自2003年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后,两地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开展了新的里程。
此外,香港自回归后与各省市以及内地人民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香港也多次参与内地举办的国际盛事,如2008年的奥运及残奥马术项目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令两地连系更上一层楼。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港澳部分单独成章(《专章》),《专章》详述了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功能定位,对香港的未来发展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