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被称为“绿色万里长城”,东西横跨近9000里,担负着艰巨任务——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内保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护北京、天津等要地……近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上亿人口的脱贫致富,都与这一工程息息相关。
然而,30多年来,工程总投入不过100多亿元,不及京沪高铁总投入的1/20。尽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为期10年的三北工程五期规划正在审批。作为人类史上第一个超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三北工程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记取。
1 为啥不能照搬全面封禁的做法?
防沙治沙需要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按照国外经验,防沙治沙的最好办法是在工程区内禁止放牧和耕作,实施全面封禁。我国能否照搬这种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地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交汇处,是我国实施沙漠“锁边”的重点治理区域。实施三北工程以来,这里已构筑起350米宽、数百公里长的绿色林带。虽然取得明显的防风固沙效益,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质疑:建城墙一样的挡风林带,这样做既劳民伤财,又违反自然规律。为什么不搞“封禁”?
“如果实施全面封禁,沙区内的数十万人口怎么办?生态移民能向什么地方移?”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洪家宜说,从国情出发,我们在开展生态保护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良田、为大量人口提供粮食,要解决好生存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有些学者表示:即便不搞全面封禁,按照生态理论,沙漠缺水,应该种草,而不是种植像抽水机一样的杨树等乔木。这种理论似乎很正确,但是否符合实际?
“过去也种过草,因为挡不了风沙,最后又种上了树。”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隆强村8组村民杨文亮说,如果种草固沙,春天种下的麦子会被几十公分厚的沙子埋住,把沙子铲掉,苗子又会被大风吹飞,最后颗粒无收,种下的草也不能幸免。即使用“草方格”等办法来防治流沙,也是先种树和灌木,而不是种草,村里人都知道这些。
当地的“老林业”是否认可这种做法?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绿色林带,记者看到林带的最外层是杨树、柳树等乔木,中层是梭梭、芦草等灌草,里层才是白刺、籽蒿、沙米等先锋植物。
“这些沙区在被破坏之前是疏林草原,本来就长有杨树、柳树,何来抽水机一说?”杭锦后旗林业局副局长代永胜说,实际情况是植物群落沿逆风方向恢复,大树身后的植物种子都被大风吹跑,只有树前的种子被保留下来,从而发育成各种灌草。“先种好树,然后在树的迎风方向播种灌草,这个顺序不能搞错了。乔、灌、草,哪一类植物都不能忽视。”
2 有的地方为啥不要造林指标?
生态工程需要“眼里有绿,心中有人”
生态建设既要照顾农民利益,也要考虑地方利益。没有良好的建设机制和投入机制,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各方难以形成合力。
对此,临河区的林业干部深有体会。以前建设农田防护林时,他们种上树苗,前脚刚走,农民后脚就悄悄跟上来。有的把树苗轻摇几下,把坑土弄松,外表看不出来,但树苗当年就会死掉。有的会等来年开春,用铲子在树苗周围深插几下,把树根铲断,外表上也看不出来,但树苗自然也活不成。
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他们为什么要搞小动作?原来,这些树木抢水抢肥,让离树5米之内的庄稼几乎无法生长,农民自然不欢迎。
从整体来看,农田防护林能防止风沙、涵养水源,生态效益很明显。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能提高粮食产量20%左右。如何兼顾农民的长期和短期利益?当地林业干部介绍经验:“讲理论、唱高调,农民不吃这一套。只有把树分给他们,长八九年后允许砍伐,每棵能卖几百元,农民才欢迎。”通过这样的林权制度改革,老百姓得了实惠,不仅爱护树苗,自己还会主动种树,更不会去摇树了。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第五期,但有些地方的林业部门宁愿不拿造林资金,也不愿意要造林指标。理由是经过多年造林,已经没有多少空地可以栽树了。然而,这往往并非真实原因。
“还是因为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把每亩造林的投入由过去的100元涨到现在的二三百元,但很多地方每亩造林往往要七八百元以上,不足的部分要由地方财政配套。三北地区多属老少边穷地区,到哪儿去凑这笔钱?”一位“老林业”说,这笔投入中也没有管护费,还得地方掏,许多地方根本拿不出来,只好敷衍了事。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只能解决有无问题,不可能谈到高质量。因此,出现“老头树”等低质量的人工林,出现“拆东补西”、“撒胡椒面儿”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发展生态经济为啥后劲不足?
搞生态经济需要“政府的轴、专家的脑、农民的手”
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开展生态建设,如果只是“治贫”而不能“致富”,生态最终也保不住。
目前,三北工程已经形成大模样,工程区内的大量民众因此获得生态红利而脱贫。但由于生态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滞后,如何进一步致富成了瓶颈,这对于工程成果的维持和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河北省易县西陵镇太平峪村,有7000多亩荒坡种上了板栗、柿树,准备发展采摘、观光旅游业。承包了30多亩地的村民赵秋生却在发愁:林业部门只能提供树苗,帮忙整整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很难解决,因为涉及水利、电力、交通等多个部门,加上农民贷款又很难,这个旅游业怎么搞得起来?
“搞生态经济需要‘政府的轴、专家的脑、农民的手。’”赵秋生说,如果仅仅在生态保护上投入,而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没有配套投入,不制定统一政策,不能协调好各个职能部门,那么农民致富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最后山坡上的生态果林就会被荒废,生态也就保不住。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三棵柳村,村民张桂兰承包了3000亩沙地。从2003年起,张桂兰共投入20多万元,种下了沙柳、新疆杨、沙枣等,但至今没有收益。
“这里几年才能种活一棵树。如果砍树卖,当然能还债,但立马又见沙,环境也就破坏了,心里的确舍不得。”张桂兰说,卖沙枣等野果子又没有厂子收,即使偶尔有人来收,情况也不稳定。虽然很着急,但也只有这样拖着。
据介绍,当地还有许多像张桂兰这样的治沙承包户,由于缺少相应加工产业链,沙地植物的产出无法处理,也就无法获得生态经济收益。“最后熬不住,还是得大量砍树还债,治沙成果也就付之东流。”当地人这样说。
从实践来看,防沙治沙、保持水土不是种几棵树就完了,还要提供配套产业支撑。如果这种产业效益好,自然会有产业资本进入;如果这种产业效益低,只能由政府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