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12-03-22 12:2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中国粮食自给关系世界粮食安全 破水困局须挖掘潜力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如何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立足国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对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部部长陈雷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约占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国内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根据中国国情水情,到202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10亿亩以上。“中国目前粮食安全也主要靠自给保障。”王福军指出,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仍要维持粮食自给则需要挖掘农业水资源潜力。 当前,中国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差距较大。“当务之急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方法解决用水效率问题,当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时,现有水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国家粮食自给自足。”王福军认为。 另一方面,王福军指出,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要当成全国战略问题统筹起来。“要采用工程措施做长远的战略规划来实现水资源的调配,构建全国水资源调配的战略水网,保证应急条件下的供水。”另外,还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工业用水模式调整等,“这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改变现有用水方式。” 中国农田水利存“短板” 中央指示精神助破难题 时值3月22日“世界水日”,水利部将纪念2012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据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状况堪忧。水利部部长陈雷也曾表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农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62%,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即是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在王福军看来,中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却正是影响这一系数的重要因素。“2011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也正视到中国农用水资源问题实质所在。” 有收无收在于水,有无水利两重天。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中国粮食产量在遭遇数次严重旱情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八连增,这一事实也证明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的重要贡献,而农田水利建设,更是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中国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尤其显著。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力争5到10年内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2011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出席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时更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今后,中国对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将更加庞大。“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总投资预计达1.8万亿元,其中与国家粮食安全休戚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据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透露,则约达到总资金的20%,即3600亿元左右,这部分投资将对扭转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发挥重要作用。但王福军则表示,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诸多,如何扭转颓势以及落实使用这些资金还待观后效。 国务院日前出台意见,决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并明确提出“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中国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拟通过发挥政策效力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新跨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政策已然出台、目标业已确立,而如何守望其实现,正如王福军所述,一切“待观后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